A13版 科普

“醉”美复苏室温暖伴患者“醒”来——麻醉恢复室护理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5月15日

  □鹿寨县人民医院 黄会茹

  当手术室的大门关闭后,患者并不会立即返回普通病房。在麻醉药物作用逐渐消退的过程中,他们的呼吸、循环和神经系统仍处于脆弱状态。麻醉恢复室(PACU)作为术后监护的重要环节,配备专业团队和监测设备,专门处理苏醒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数据显示,约80%的术后呼吸抑制和60%的低血压事件都发生在这个阶段,这使得术后1小时成为医疗监护的黄金时间。

  麻醉恢复室的核心功能与护理目标。麻醉恢复室是连接手术室与普通病房的“中转站”。患者在此接受生命体征监测、麻醉药物代谢管理以及术后急性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由于麻醉药物对呼吸、循环和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不会随手术结束立即消失,约30%的术后并发症发生在术后1小时内。麻醉恢复室护理团队通过标准化流程,将患者苏醒期的风险降低60%以上。

  麻醉恢复期的精细化管理。(一)体征监测。当患者进入恢复室,护理团队会在30秒内完成监护设备的连接,监测指标包括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和体温五项核心参数。这些数据会实时传输到中央监护系统,任何异常波动都会触发三级预警机制:黄色预警需护士现场确认,橙色预警要求麻醉医师到场,红色预警则启动急救团队响应。(二)呼吸管理。约15%的全麻患者会出现舌后坠导致的气道梗阻。护理人员会采用“三步干预法”:首先调整患者头部位置至“嗅物位”,若无效则置入口咽通气道,必要时使用呼吸球囊辅助通气。对于接受阿片类镇痛的患者,需特别警惕呼吸抑制,其典型表现为呼吸频率<10次/分钟且血氧饱和度持续低于92%。(三)循环系统管理。术后低血压可能源于血容量不足或血管扩张,护理人员会通过快速补液(晶体液按5ml/kg梯度输注)结合血管活性药物进行调节。而血压异常升高则需排查疼痛刺激、膀胱充盈等诱因,必要时给予硝酸甘油等降压药物。(四)体温维护。术中暴露、麻醉药物等因素可使患者核心体温下降1℃到2℃,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和药物代谢延迟。麻醉恢复室采用分级复温策略:36.0℃到36.4℃使用加温毯,35.5℃到35.9℃加用38℃输液加温,低于35.5℃则启动强制空气加温系统。

  常见并发症的识别与应对。(一)术后恶心呕吐。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高达30%并且有明确风险分层:女性、非吸烟者、晕动病史、术后使用阿片类药物构成四大独立危险因素。对于中高危患者,麻醉恢复室采用多模式预防:术前4小时口服5-HT3受体拮抗剂,术中避免吸入麻醉药过量,苏醒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4mg联合氟哌利多0.5mg。已发生呕吐者,需侧卧位防止误吸,并追加昂丹司琼静脉注射。(二)苏醒期躁动。儿童和老年患者中约20%会出现意识模糊、肢体乱动等现象。护理人员会优先排除疼痛、尿潴留等生理诱因,采用Ramsay镇静评分进行分级处理:1到2分给予心理安抚,3分使用右美托咪定微量泵注,4分以上需重新评估麻醉方案。(三)术后寒战。由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引发,不仅增加耗氧量,还可能影响心功能。除了物理复温,静脉注射曲马多50mg可在5分钟内终止70%患者的寒战反应。

  患者与家属的配合要点。(一)术前沟通环节应重点告知。术后可能出现暂时性咽喉不适(气管插管导致)、轻微寒战或定向力障碍,这些通常会在1到2小时内自行缓解。患者苏醒后需配合完成三项关键动作:深呼吸(促进肺复张)、足背屈伸(预防深静脉血栓)、疼痛评分(0到10分自评)。(二)家属探视需遵循“三观察原则”。观察面色(是否苍白或发绀)、观察呼吸(是否平稳规律)、观察意识(能否正确应答)。若发现异常,应立即呼叫医护人员而非自行处理。出院指导需强调,术后24小时内避免驾驶、签署法律文件或操作精密仪器,因残留麻醉药物可能影响判断力。

  麻醉恢复室的护理团队通过持续监测和及时干预,为患者搭建起苏醒过程的安全网。术后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深呼吸训练、及时反馈不适感,能显著提升恢复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