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版 科普

一文读懂胰腺炎的症状、病因与防治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5月15日

  □眉山市人民医院 陈晓波

  说到胰腺炎,很多人可能觉得陌生,但它的“杀伤力”不容小觑——轻则腹痛难忍,重则危及生命。今天,我们就用最直白的语言,带大家了解胰腺炎的关键知识,帮你早预防、早发现、早应对。

  胰腺炎有哪些典型症状?胰腺是负责分泌消化液的器官。正常情况下,这些消化液进入肠道后才开始工作。但胰腺炎时,消化液在胰腺内部“提前激活”,开始“消化”自己的组织,引发炎症和损伤,就像“自己人打自己人”。胰腺炎最突出的表现是上腹部剧烈疼痛,但这种痛和普通胃痛很不一样,记住这三个特点。一是痛感深且持久,疼痛像从肚子深处“钻”出来,甚至可能蔓延到后背,持续一天以上不缓解。二是姿势影响痛感,平躺时会加重,很多人会不自觉地蜷缩身体,像婴儿一样侧卧才能稍微舒服点。三是伴随全身反应,除了肚子痛,还可能出现发烧、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甚至恶心呕吐。如果病情加重,身体还会发出“危险信号”:腰部或肚脐周围出现青紫色瘀斑(提示内部出血);呼吸费力、尿量明显减少(可能已影响肺或肾脏功能)。

  胰腺炎是怎么找上门的?(一)胆结石“堵路”(最常见原因)。胆结石如果卡在胰腺和肠道的连接处,会堵住消化液的排出通道,导致胰腺压力增大,最终引发炎症。(二)长期酗酒(第二大元凶)。酒精会直接损伤胰腺细胞,还会让消化液变黏稠,容易形成“蛋白栓”堵塞管道。每天喝高度白酒超过2两(或啤酒超过3瓶),风险直线上升。(三)血脂过高。尤其是甘油三酯超标的人(抽血时发现血液像“牛奶”一样浑浊),脂肪颗粒沉积在胰腺血管中,被分解后产生有害物质,直接攻击胰腺。(四)遗传因素。少数人因基因问题(比如天生消化酶容易“提前激活”),即使生活习惯健康,也可能反复发作胰腺炎。(五)其他诱因。服用某些药物如利尿剂、激素类药物;暴饮暴食,尤其是高油高脂大餐;腹部外伤或病毒感染如腮腺炎。最后要格外提醒:胆结石、酗酒、高血脂这三类人群要格外警惕胰腺炎侵扰。

  突发胰腺炎记住黄金救治原则。一旦怀疑胰腺炎,立即就医是关键、治疗的核心是“让胰腺休息”。禁食禁水:减少对胰腺的刺激,通过输液补充营养;止痛治疗:医生会使用安全性较高的止痛药(如哌替啶),避免加重病情;针对性处理:比如胆结石引起的,可能通过微创手术快速取石;血脂过高的,需紧急净化血液。重症患者可能需要住进ICU,用呼吸机、透析等支持器官功能。但别担心,随着医学进步,现在90%以上的急性胰腺炎可通过规范治疗康复。

  预防复发:做好三件事远离胰腺炎。(一)管住嘴。少吃油腻:每日脂肪摄入不超过30克(≈2勺油);戒酒或严格限酒:男性每天白酒不超过1两,女性减半;控制血脂:少吃甜食、精米面,多吃蔬菜和优质蛋白。(二)定期体检。每年查肝胆B超、血脂、血糖,尤其是有胆结石或家族史的人;抽血发现甘油三酯>5.6mmol/L,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三)慢性患者长期管理。补充胰酶:帮助消化,减轻胰腺负担(需餐前服用);监测血糖:部分患者可能继发糖尿病,需定期检测;适度运动:控制体重,但避免短时间暴瘦(每月减重不超过4公斤)。

  常见误区答疑。误区一:“肚子痛忍忍就好,没必要去医院。”真相:胰腺炎疼痛剧烈且持续,拖延可能导致器官衰竭,必须及时就医。误区二:“不喝酒就没事,饮食不用太讲究。”真相:高脂饮食、暴饮暴食同样会刺激胰腺,健康人也要适度控制。误区三:“得过胰腺炎治好了,以后不用再担心。”真相:胰腺损伤可能遗留慢性问题,需终身注意保养,定期复查。

  胰腺炎虽凶险,但可防可控。记住:少喝酒、少吃油、定期查体,出现持续上腹痛及时就医。健康无小事,从每一顿饮食开始,呵护你的胰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