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博山区源泉中心卫生院 孙锦荣
散步时突然一侧肢体无力、开会途中说话含糊不清、半夜惊醒发现口角歪斜……这些看似偶然的身体异常,很可能是脑卒中的危险信号。作为我国居民死亡和致残的首要病因,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四高”特点。及时识别这些信号并采取正确措施,能有效降低致死致残风险。
脑卒中:离我们并不遥远的健康杀手。脑卒中俗称中风,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前者主要由脑动脉血管堵塞引发,占所有病例的80%左右;后者则因脑血管破裂出血导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2021年版)》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病例超390万,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因脑卒中离世。更严峻的是发病群体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35岁以下发病者占比已达9.77%。
识别早期预警信号:时间就是大脑。脑卒中发病前数小时甚至数天,身体会发出多种预警信号,记住“中风120”口诀能帮助快速识别。(一)“1”看。看1张脸是否对称,口角是否歪斜。可对着镜子观察面部表情,正常情况下两侧面部肌肉活动对称。若一侧嘴角下垂、鼻唇沟变浅,可能是面神经或脑内病变引起。(二)“2”查。两只手臂平行举起,是否单侧无力:平举双臂10秒,若一侧肢体无法维持水平,出现下垂或摇晃,提示可能存在脑供血异常。这种无力感可能伴随麻木、沉重等异常感觉。(三)“0”聆听。说话是否清晰,有无言语表达困难。尝试完整表达一句话,若出现发音不清、词不达意或理解障碍,需高度警惕。部分患者会出现“大舌头”现象,或无法准确说出熟悉物品的名称。除了上述典型症状,还需注意以下非特异性预警信号。(一)突发眩晕。表现为天旋地转的头晕,伴随恶心呕吐,可能持续数秒或数分钟。不同于普通头晕,脑卒中引发的眩晕常与体位变化无关。(二)短暂性视力模糊。单眼或双眼突然视物不清,或出现视野缺损,几分钟后自行恢复。这是由于视网膜短暂缺血导致,容易被误认为用眼过度。(三)频繁打哈欠。大脑供血不足时,人体会通过打哈欠增加氧气摄入。若连续数天频繁打哈欠,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及时就医。(四)剧烈头痛。不同于普通头痛,脑卒中引发的头痛常突然发作,疼痛程度剧烈,伴随恶心呕吐、意识模糊等症状。
紧急应对:争分夺秒用好“黄金4.5小时”。脑卒中的治疗效果与时间密切相关,每延误1分钟就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目前国际公认的静脉溶栓“黄金时间”是发病后4.5小时内,超过这个时间窗治疗风险显著增加,效果也大打折扣。正确的处理流程包括以下几点。(一)立即拨打120。告知接线员患者的具体症状、年龄、既往病史,等待专业急救人员到场。(二)避免自行用药。切勿给患者服用止痛药、降压药等,不当用药可能加重病情。(三)保持呼吸道通畅。让患者侧卧,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引发窒息。解开领口、领带等束缚物,观察呼吸和脉搏。
科学预防:从日常生活做起。虽然脑卒中发病急骤,但大部分病例都与长期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通过科学干预,80%的脑卒中是可以预防的。(一)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定期体检,遵医嘱服药,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血脂、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二)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减少熬夜;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保持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减少高盐高脂食物摄入。(三)定期筛查。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血管健康状况。有家族病史或高危因素者,需遵医嘱增加检查频率。
了解脑卒中的预警信号,不仅是保护自己,更是对家人负责。记住“中风120”口诀,关注身体发出的细微变化,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才能远离这一健康杀手,当危险来临时,争分夺秒正确应对,或许就能为生命赢得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