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版 科普

失眠?试试中医办法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5月15日

  □邹平市焦桥中心卫生院 李月华

  现代社会,失眠已成为困扰都市人群的“流行病”。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全球约30%成年人存在睡眠障碍,在我国这一数字更是高达38.2%。面对安眠药物的副作用和依赖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这一绿色疗法。中医历经千年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失眠诊疗体系,值得深入探索。

  中医对失眠的独特认知。中医古籍《黄帝内经》将失眠称为“目不瞠”或“不得卧”,认为其本质是阴阳失调。《灵枢·大惑论》指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则阳气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瞠。”这种阴阳动态平衡理论,构成了中医认识失眠的哲学基础。脏腑失调是失眠的核心病机。心主神明,肝藏魂,肺藏魄,任何一脏功能失常都可导致失眠。现代临床常见证型包括心肾不交型(入睡困难)、肝郁化火型(多梦易醒)、心脾两虚型(早醒难续)、痰热扰心型(彻夜难眠)。以肝郁化火型为例,患者多伴口苦咽干、胁肋胀痛等症,与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导致的情绪压力密切相关。情志致病是中医的特色理论。《景岳全书》云:“神不安则不寐。”临床发现,70%以上的失眠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等情志问题。中医认为五志过极皆可化火,火热上扰心神则致失眠,这与现代医学的“脑——肠轴”理论不谋而合。

  中医治失眠的智慧原则。“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贯穿治疗始终。中医不仅关注睡眠本身,更注重调整整体生命状态。对于工作压力导致的失眠,常配合疏肝解郁法;对更年期失眠,侧重滋养肝肾;对老年性失眠,则重视补益心脾。这种整体调理往往能收获"安眠之外"的意外之喜。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同是失眠,治法可能截然不同:心火亢盛者用黄连清心,心脾两虚者需归脾汤调补,痰热内扰者用温胆汤祛痰。精准辨证如同密码破译,需要医师通过望闻问切捕捉舌脉细节,如舌尖红赤提示心火,舌苔黄腻暗示痰热。治未病理念在失眠防治中尤为重要。中医主张“先安未病之脏”,春季养肝防郁火,长夏健脾祛湿邪,秋季润肺防燥扰,冬季补肾固根本。日常可练习“鸣天鼓”(双手掩耳叩击后脑)、按摩涌泉穴等养生法,这些简便易行的方法能有效预防失眠发生。

  中医调失眠的多元疗法。中药治疗讲究方证对应。酸枣仁汤养血安神,适用于虚烦失眠;交泰丸交通心肾,专治心肾不交型失眠;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疏肝镇惊,对焦虑性失眠效果显著。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酸枣仁中的皂苷成分能延长慢波睡眠时间,夜交藤中的蒽醌类物质具有镇静作用。针灸疗法立竿见影。取穴讲究"宁心安神",主穴取神门、三阴交、安眠穴,配穴随证加减:肝火旺加太冲,心肾不交加涌泉,胃不和加足三里。临床观察显示,揿针埋耳穴(心、神门、皮质下)治疗顽固性失眠,有效率可达85%以上。推拿导引安全有效。头面部可采用"开天门"(推印堂至神庭)、"运太阳"等手法;腹部按摩以顺时针揉腹配合点按中脘、气海;足部反射区重点按摩大脑、垂体、松果体区。配合八段锦"摇头摆尾去心火"招式,能显著改善睡眠质量。食疗养生润物无声。心火旺者宜食百合莲子羹,肝郁者可用玫瑰花茶,心脾两虚者适合桂圆红枣粥,阴虚者推荐银耳枸杞汤。需要提醒的是,晚餐应遵循"五不过"原则:不过饱、不过晚、不过荤、不过甜、不过辣。

  中医治失眠犹如春风化雨,通过多维度调理使人重获自然睡眠。其优势在于个性化方案、整体性调节和根源性改善。当您在漫漫长夜辗转反侧时,不妨打开中医这座宝库,或许就能找到通往甜美梦乡的钥匙。需要强调的是,顽固性失眠可能隐藏着器质性疾病,及时就医排查永远是最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