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人民医院 陈娜
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世界里,每一次呼吸都可能成为一场与病魔的较量。由于气道阻塞、肺弹性减退,患者常陷入“喘不动气——活动减少——肌肉萎缩——呼吸更费力”的恶性循环。呼吸训练作为慢阻肺综合治疗的核心环节,为患者打开了一扇重获生活自主权的窗口。
呼吸训练。(一)改善气体交换效率。缓解肺泡塌陷:慢阻肺患者因肺弹性减退,部分肺泡长期处于塌陷状态,使得有效的气体交换受到限制。通过呼吸训练,可提升胸廓活动度,改善肺泡通气效率。优化通气血流比:慢阻肺患者常存在通气血流比例失调,部分肺泡通气不足而血流正常,或通气正常但血流减少。呼吸训练可调整呼吸深度与频率,使气体分布更均匀,提升氧合效率。(二)增强呼吸肌功能。膈肌力量作为主要呼吸肌,贡献60%到70%的静息通气量。慢阻肺患者因长期过度代偿,膈肌易疲劳、萎缩。呼吸训练可针对性强化膈肌收缩力,减少辅助呼吸肌(如斜角肌、胸锁乳突肌)的过度参与,缓解呼吸费力感。通过渐进式负荷训练,呼吸肌的抗疲劳能力显著增强,患者可维持更长时间的活动而不出现呼吸困难。(三)提升运动耐量。减少动态过度充气:慢阻肺患者活动时易出现“呼吸追赶不上身体需求”的现象,导致肺内气体残留量增加(动态过度充气)。呼吸训练可降低呼吸频率,延长呼气时间,促进气体排出,减轻呼吸困难。提高活动耐受阈值:呼吸肌力量与耐力的提升,使患者能更从容地完成日常活动,如爬楼梯、穿衣、做饭等,逐步回归正常生活节奏。
核心呼吸训练方法。(一)缩唇呼吸。操作要点:闭嘴经鼻吸气,默数“1、2、3”;缩唇如吹口哨状缓慢呼气,默数“1、2、3、4、5、6”,呼气时长为吸气时长的2倍。应用场景:适合呼吸困难急性发作期或所有GOLD分期的患者,可随时进行,每次5到10分钟,每日3到4次。效果强化:呼气时可将手掌置于口前15cm处,感受气流冲击,调整缩唇程度,使呼气气流能推动手掌而不散逸。(二)腹式呼吸。体位选择:取仰卧位,屈膝放松,双手分别置于胸部与上腹部;或取坐位,一手置于胸部,另一手置于上腹部。训练步骤。吸气阶段:经鼻缓慢吸气,感受上腹部像气球一样隆起,置于胸部的手无明显起伏。呼气阶段:缩唇缓慢呼气,上腹部逐渐回落,置于腹部的手可施加轻微压力辅助呼气。进阶训练:呼气末屏息3到5秒,再缓慢吸气,可增强膈肌收缩力;或边行走边进行腹式呼吸,提升训练的实用性。(三)呼吸体操。扩胸运动:双臂平举,掌心向上,缓慢吸气时扩胸,呼气时还原,重复8到10次。转体运动:双脚与肩同宽,吸气时双臂上举,呼气时身体缓慢向左或右转动,感受胸廓旋转,左右交替各8次。抬腿运动:坐位或站立位,吸气时单腿缓慢抬起,与地面呈45°,呼气时放下,左右交替各10次。注意事项:每个动作间需自然呼吸过渡,避免憋气;运动强度以能完整说出短句为宜,如出现头晕、胸痛需立即停止。(四)阻力训练。使用呼吸训练器(如三球仪),吸气时需克服阻力将小球吸起,呼气时小球回落,每日2到3组,每组10到15次。
训练实施要点。(一)训练时机选择。急性加重期:以缩唇呼吸、腹式呼吸为主,每日3到4次,每次5到10分钟,缓解呼吸困难。稳定期:增加呼吸体操、阻力训练,每周3到5天,每日20到30分钟,逐步提升肺功能。避免时段:餐后至少30分钟、运动后30分钟内、夜间睡眠前1小时不宜进行训练,防止引发胃食管反流或影响睡眠。(二)环境与体位要求。空气质量:选择空气清新、无异味的环境训练,避免粉尘、烟雾刺激;冬季可佩戴口罩,减少冷空气刺激。体位调整:初期训练可取半卧位或坐位,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心脏负担;待适应后可尝试站立位或行走中训练。
总之,呼吸训练不是负担,而是慢阻肺患者重获生活自主权的钥匙。坚持训练,让每一次呼吸都成为生命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