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版 科普

新生儿黄疸如何判断是否要就医?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5月15日

  □邯郸市第一医院 张媛媛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问题之一,尽管多数黄疸为生理性,但若未及时识别病理性黄疸的“危险信号”,可能引发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后果。本文从家庭自测方法、就医指征、护理要点为家长提供科学指导。

  新生儿黄疸的“双面性”:生理与病理的识别。(一)生理性黄疸:自然代谢的“过渡期”。①发生机制。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短(70到90天),分解产生的胆红素量是成人的2到3倍,而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仅为成人的10%。这种“生成多、代谢慢”的矛盾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短暂积聚,形成生理性黄疸。②典型表现。时间规律:足月儿多在出生后2到3天出现、4到5天达高峰、7到10天消退;早产儿3到5天出现、5到7天达高峰、持续2到4周。数值范围 :血 清 总 胆 红 素(TSB)峰 值 通 常 <220.6μmol/L(12.9mg/dL),每 日 上 升 <85μmol/L(5mg/dL)。伴随症状:无精神萎靡、拒乳、尖叫等表现,大便金黄色,小便清亮。(二)病理性黄疸:需紧急干预的“红色警报”。①高危因素。母婴血型不合:ABO溶血多在生后24到48小时出现黄疸;Rh溶血(母亲Rh阴性,新生儿Rh阳性)病情更重,常在24小时内发生,可能伴贫血、肝脾肿大。感染:宫内感染(如巨细胞病毒、弓形虫)或产时感染(如败血症)可引发黄疸,常伴发热、反应差。胆道闭锁:因先天胆道发育异常,黄疸持续不退,大便呈灰白色,需在出生后45到60天内手术干预。其他病因:母乳性黄疸(停母乳3天黄疸下降50%)、G6PD缺乏症(蚕豆病)、头颅血肿等。②典型表现。时间异常:生后24小时内出现,或足月儿黄疸>2周、早产儿>4周不退。数值异常:TSB>220.6μmol/L(足月儿)或256.5μmol/L(早产儿),或每日上升>85μmol/L。伴随症状:嗜睡、吸吮无力、尖叫、抽搐、角弓反张(头后仰、四肢僵直)。

  家庭自测黄疸的“四步法”。(一)目测观察。①皮肤黄染分级。轻度:仅面部黄染,TSB85到120μmol/L(5到7mg/dL);中度:黄染蔓延至躯干,TSB120到170μmol/L(7到10mg/dL);重度:四肢及手足心黄染,TSB>170μmol/L(10mg/dL)。操作要点。在自然光下观察,用手指按压皮肤3秒后松开,正常皮肤按压后变白,松开后迅速恢复;黄疸皮肤按压后呈黄色,松开后恢复缓慢。②巩膜黄染判断。巩膜(眼白)对胆红素敏感,黄疸时先从眼球边缘发黄,逐渐蔓延至整个巩膜。若巩膜黄染 伴 皮 肤 黄 染,TSB 通 常>150μmol/L(8.8mg/dL)。③排泄物颜色异常。尿液:正常尿液呈无色或淡黄色,黄疸时尿液颜色加深,呈浓茶色或酱油色,提示TSB可能>205.2μmol/L(12mg/dL)。粪便:生理性黄疸时粪便呈金黄色糊状,每日3到5次;若粪便呈灰白色或陶土色,需警惕胆道闭锁。(二)经皮胆红素测定。①仪器选择。推荐使用经认证的家用黄疸仪。避免使用无认证的简易测色卡,其误差率高达20%到30%。②测量规范。测量部位:前额正中、胸骨中部(避开乳房组织);测量时间:每日晨起喂奶后1小时,连续测量3天取平均值。结果解读:TSB<12.9mg/dL(220.6μmol/L)生理性黄疸可能性大,继续观 察 ;TSB12.9 到 15mg/dL (220.6 到256.5μmol/L)需加强喂养,24小时内复查;TSB>15mg/dL(256.5μmol/L):立即就医。注意事项:测量前清洁皮肤,避免汗液、油脂干扰;胎龄<35周的早产儿需结合日龄调整警戒值。(三)行为状态评估。喂养困难:吸吮无力、吐奶频繁、奶量减少>50%。精神状态:嗜睡(每日睡眠>20小时,唤醒后很快入睡)、反应迟钝、尖叫样哭声。肌张力异常:角弓反张、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四)高危因素排查。母亲血型:O型血或Rh阴性血需警惕溶血。新生儿病史:头颅血肿、窒息、感染、早产、低体重。家族史:家族性高胆红素血症、G6PD缺乏症。

  必须立即就医的“危险信号”。(一)时间与数值的“双红线”。①出现时间异常。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提示母婴血型不合溶血、感染等严重病因。黄疸进展迅速:每日TSB升高>85μmol/L(5mg/dL),或48小时内从面部蔓延至四肢。②数值警戒线。足月儿:TSB>220.6μmol/L(12.9mg/dL)或 每 日 上 升>85μmol/L(5mg/dL)。 早 产 儿 :TSB>256.5μmol/L(15mg/dL)或 每 日 上 升 >51.3μmol/L(4mg/dL)。直 接 胆 红 素 >17.1μmol/L(1.5mg/dL):提示胆汁淤积性黄疸,需排查胆道闭锁。(二)伴随症状的“高危组合”。神经系统症状:嗜睡、吸吮无力、肌张力增高或减低、尖叫、抽搐、角弓反张。感染症状:发热(>38℃)或低体温(<36℃)、呼吸急促(>60次/分)、心率增快(>160次/分)。贫血表现:面色苍白、心率代偿性增快、肝脾肿大。(三)特殊情况的“优先排查”。①母婴血型不合。ABO溶血:母亲O型血,新生儿A型或B型血,生后24到48小时内出现黄疸。Rh溶血:母亲Rh阴性血,新生儿Rh阳性血(常见于第二胎),生后24小时内黄疸伴贫血。②大便颜色变浅:灰白色或陶土色大便持续2天以上,需紧急行肝胆B超排查胆道闭锁。③黄疸消退后复发:足月儿黄疸消退后2周内再次出现,或早产儿消退后4周内复发,提示肝细胞性黄疸或胆道梗阻可能。

  家庭护理的“黄金法则”。(一)喂养管理:吃得多,排得多。母乳喂养:按需哺乳,每日8到12次,每次哺乳15到30分钟,按需调整,确保摄入后奶(含脂肪促进排便)。配方奶喂养:每日总奶量150到200ml/kg,分8到12次喂养,避免过度稀释或浓缩。排便观察:每日记录排便次数及颜色,金黄色糊状便为正常,白色或陶土色便需立即就医。(二)日常照护:细节决定健康。皮肤护理:每日用温水清洁皮肤,避免使用碱性沐浴露,保持皮肤褶皱处干燥。保暖与散热:室温控制在24℃到26℃,避免过度包裹导致体温升高,但需注意腹部保暖。避免感染:接触新生儿前洗手,避免亲友频繁探视,尤其是呼吸道感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