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县医院 高黎明
在微创手术普及的今天,腹腔镜手术凭借切口小、恢复快的优势成为外科治疗的主流选择。然而,许多患者在术后回忆手术经历时,常提到“手术室冷得发抖”“术后特别怕冷”等感受。这种“怕冷”现象并非主观错觉,而是手术过程中体温调节失衡的真实体现。
手术室的“隐形寒流”:为何患者术中体温会骤降?(一)麻醉与气腹的“双重降温”。麻醉诱导的体温“开闸”:全身麻醉会抑制人体对寒冷的生理反应,导致血管扩张、热量散失加速。同时,未加温的麻醉气体直接进入呼吸道,会带走大量呼吸道热量。气腹环境的“冷库效应”:腹腔镜手术需向腹腔充入二氧化碳气体建立操作空间,而低温气体的持续灌注会直接降低腹腔内温度。这种“冷库效应”在手术时间超过2小时的患者中尤为明显,可能导致核心体温下降1℃到2℃。(二)手术操作的“热量掠夺”。体表暴露的“散热窗口”:腹腔镜手术虽切口小,但需反复消毒、铺巾,暴露的皮肤面积仍达全身的10%到15%。若消毒液未加温至体温(37℃),其蒸发会带走体表热量,加剧体温下降。液体输注的“冷稀释”:术中输注的液体若未加温,相当于向体内注入“冷饮”。(三)患者自身的“脆弱防线”。基础体温的“先天不足”:老年患者、贫血患者及术前禁食禁水时间过长者,其基础体温储备较低,对寒冷的耐受性更差。应激反应的“热量消耗”:手术创伤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肌肉震颤、代谢率升高,加剧热量缺口。
体温“跳水”的连锁危机:低体温如何威胁手术安全?(一)凝血系统的“崩塌”。血小板功能抑制:体温每下降1℃,血小板功能下降约10%。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若核心体温低于35℃,显著增加术后出血风险。凝血因子活性降低:低温会抑制凝血酶原激活,导致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速度减慢,延长凝血时间。(二)免疫系统的“溃败”。中性粒细胞“罢工”:体温下降会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吞噬和杀菌能力。伤口愈合延迟:低温会减少胶原沉积和血管新生,导致切口愈合时间延长,甚至引发切口裂开。(三)药物代谢的“混乱”。麻醉药代谢减慢:低温会降低肝脏药酶活性,延长麻醉药物作用时间,术后苏醒时间延长。抗生素疗效打折:某些抗生素(如β-内酰胺类)在低温下杀菌活性降低,可能增加术后感染风险。(四)心脏的“过载危机”。寒战引发的“氧耗风暴”:低体温会诱发寒战,使机体氧耗量可增加300%到500%,可能加重心肺负担。在合并心肺疾病的患者中,这种“氧耗风暴”可能诱发心肌缺血或呼吸衰竭。心律失常的“导火索”:低温会延长QT间期,增加室性心律失常风险,严重时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
综合保温的“温暖防线”:多维度守护核心体温。(一)术前“预热”:储备体温能量。体温调节中枢“激活”:术前1小时维持正常体温范围(36.5℃到37℃),可增强对寒冷的耐受性。液体“预加温”:将术中需输注的液体、冲洗液提前置于37℃恒温箱中,避免“冷稀释”效应。(二)术中“守护”:阻断热量流失。环境温度“黄金区间”:手术室温度控制在22℃到25℃,湿度维持在40%到60%,既避免患者失温,又防止医护人员闷热不适。体表“无缝覆盖”:使用加温毯覆盖非手术区域,暴露部位使用保温膜减少辐射散热。液体“恒温输注”:通过输液加温仪将液体温度维持在37℃,避免“冷冲击”。气体“加温加湿”:采用湿热交换过滤器对麻醉气体进行加温加湿,减少呼吸道热量散失。(三)术后“保温”:延续体温稳定。复苏室“温暖过渡”:患者转入复苏室后继续使用加温毯,监测体温直至恢复至36℃以上。保暖衣物“无缝衔接”:术后立即为患者穿上棉质衣物,避免直接接触冷床单或金属器械。
腹腔镜手术的“怕冷”本质是人体在极端环境下的生理应激反应,对患者而言,理解这一过程不仅能缓解对手术的恐惧,为手术成功增添一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