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2版 科普

关于儿童静脉畸形,家长需知的关键点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5月12日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柳州医院 宋学栋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孩子,他们的皮肤上有着青紫色的肿物,这些肿物有时凸起,有时又似乎平于皮肤表面,可伴行蓝色静脉纹路。这些,很可能是儿童静脉畸形的表现。作为家长,了解这种疾病的常识至关重要,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孩子的健康,还可能影响到他们的未来。

  什么是儿童静脉畸形?静脉畸形是胚胎期血管发育异常导致的良性病变,它约占所有血管畸形的60%。其本质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肿瘤”,而是静脉血管结构异常扩张所形成的畸形血管团,过去也曾被称为“海绵状血管瘤”。这种病变常见于头面部(占40%)、四肢(占30%)以及躯干部位,并且具有随年龄增长而缓慢进展的特性。

  儿童静脉畸形的识别特征。静脉畸形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皮肤上的蓝紫色或青紫色肿物。这些肿物有的凸起于皮肤表面,有的则与皮肤平齐,甚至还有一些隐藏在身体内部。触摸时,这些肿物质地柔软,可以被压扁或推移,而且与周围的皮肤温度相同(需要注意的是,血管瘤的温度通常会略高一些)。如果静脉畸形位于四肢,当肢体下垂时,由于静脉血积蓄在里面,可以看到肿物体积增大;而当肢体上举时,肿物则会缩小。在早期,静脉畸形可能并不会引起孩子太多的不适。然而,随着身体的发育和病变的逐渐进展,孩子在运动后可能会出现胀痛感。如果静脉畸形位于足底,孩子还可能出现跛行的现象。此外,随着时间的积累,静脉畸形内还可能形成静脉石,进一步加重病情。

  诊断与鉴别要点。家长发现孩子可疑静脉畸形时,应留意身体变化,观察皮肤颜色和肿物大小。就诊时,医生会进行体格检查,评估肿物特性,并检查是否有震颤声音。确诊通常建议超声检查,大范围或深部病变可能需MRI增强扫描。静脉畸形需与婴幼儿血管瘤、动静脉畸形等疾病鉴别,治疗方法和预后不同。选择有经验医生就诊,避免误诊,误诊率可达25%。

  治疗策略。对于儿童静脉畸形的治疗,首选方案是硬化治疗。硬化治疗是在影像引导(如超声、DSA)下,通过穿刺畸形血管,往畸形血管内注射硬化剂来使静脉管腔闭塞,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这种方法简单、安全、有效,而且不会留下疤痕。最重要的是,它的复发率非常低,治愈率可达85%以上。然而,硬化治疗并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根据孩子的病情和静脉畸形的范围,可能需要多次治疗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一般来说,治疗周期需要3-5次,每次治疗间隔4-6周。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在影像引导下进行操作,以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激光治疗也适用于表浅、较小的病灶。微波消融则是一种利用高频电磁波产生的热能直接作用于病变组织,使其凝固坏死的方法。微波消融适用于较大、位置较深或伴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的静脉畸形,但需要进行全身麻醉。如果病变位于四肢,医生可能会推荐在硬化治疗后进行加压包扎,以加强治疗效果。对于病变范围很大的静脉畸形,医生还可能会建议口服西罗莫司等药物进行治疗。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药物干预治疗必须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手术切除也是一种治疗静脉畸形的方法,但由于其创伤较大、容易留下疤痕且复发率较高,因此现在医生们一般都不推荐将手术切除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家长应对指南。1.日常护理:家长应避免孩子局部外伤和剧烈摩擦,保持皮肤清洁以预防感染。同时,建议每3个月拍照记录病灶变化,以便及时观察病情进展。2.心理支持:对于6岁以上的儿童,家长应关注其社交心理,避免使用“胎记”等模糊表述来描述病情。同时,要建立治疗信心,配合医生进行随访。3.就诊建议:家长应选择血管介入专科就诊,并建议每3个月复诊一次。如果出现突发增大、出血或剧烈疼痛等急诊指征,应立即就医。4.治疗与随访:早期规范治疗治愈率可达90%。家长应注意学龄期生长发育加速可能诱发病变进展,青春期激素变化也需加强监测。建议治疗后随访至骨骼发育成熟。

  结语。静脉畸形是一种不会自愈的疾病,使用民间偏方可能会加重病情。因此,建议家长在发现异常时,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并把握1-6岁的最佳治疗窗口期。家长应重视早期干预,并与医疗团队建立长期随访机制,共同守护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