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5版 科普

食物中毒家庭急救指南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5月12日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柳州医院 陆海霞

  食物中毒是常见健康威胁,因食物处理或储存不当导致,及时自救对减轻症状、赢得救治时间至关重要。本文提供食物中毒家庭急救指南,旨在帮助读者在遭遇时迅速准确应对,无论轻重,及时正确措施都是关键。了解并掌握这些方法,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识别食物中毒的症状。最常见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发热。这些症状通常出现在食物摄入后的几小时至几天内,具体取决于毒素的潜伏期和个体差异。除了上述典型症状外,某些食物中毒还可能伴随特殊表现。例如,神经毒性食物中毒可能导致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甚至昏迷;而溶血性食物中毒则可能引起血尿、贫血等严重症状。因此,在识别食物中毒时,应仔细观察患者的全部症状,以便更准确地判断病因。同时,也需要注意与食物中毒相似的其他疾病症状。如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性休克等,这些疾病虽然表现相似,但治疗方法却大相径庭。因此,在初步判断为食物中毒后,仍需保持警惕,及时就医以确诊病因。

  立即停止摄入可疑食物。一旦怀疑食物中毒,首要任务是立即停止食用所有可疑食物。这包括已经摄入的以及可能受到污染的其他食物。同时,为了后续分析或医疗需要,建议保留食物样本,如剩余的食物、包装或购物小票等。停止摄入可疑食物后,应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如果症状轻微且未持续恶化,可以尝试进行初步自救;但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加重,则应立即就医。

  初步自救措施。1.催吐与导泻。在某些情况下,催吐可能有助于减少毒素的吸收。但这一操作需谨慎进行,因为不当的催吐方法可能导致误吸、食管损伤或窒息等严重后果。一般来说,如果食物摄入不久且患者意识清醒,可以尝试通过刺激咽后壁来引发呕吐反射。但请务必注意,催吐并非万能之法,对于某些类型的毒素(如强酸、强碱)或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来说,催吐可能是危险的。导泻则是通过促进肠道蠕动来加速毒素排出。然而,家庭自行使用导泻药物往往存在风险,因为不当的导泻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脱水或肠道损伤。因此,在未经医生建议的情况下,一般不推荐家庭自行使用导泻药物。2.补充水分与电解质。食物中毒常导致患者大量呕吐和腹泻,从而引发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因此,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至关重要。建议患者适量饮用清水或含电解质的饮料,如口服补液盐等。这些饮料可以帮助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缓解脱水症状。同时,应避免饮用含糖饮料或含咖啡因的饮品,因为这些饮品可能加重腹泻或刺激胃黏膜。此外,对于婴幼儿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来说,更应注意补充水分的量和方式,以避免因过量或不足而引发问题。3观察与记录。在自救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至关重要。应记录食物摄入时间、种类及症状出现时间等信息,以便后续医疗救助时提供准确的病史资料。同时,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新的症状或原有症状的加重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自救措施或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寻求专业医疗帮助。虽然初步自救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食物中毒症状,但并非所有情况都适合家庭自救。以下情况需要立即就医:症状严重或持续恶化,如出现剧烈腹痛、频繁呕吐、大量腹泻、高热不退等。1.涉及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孕妇或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2.怀疑摄入有毒物质或不明原因的食物中毒。3.自救措施无效或症状加重超过24小时。在就医时,应携带保留的食物样本和病史资料,以便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预防食物中毒的措施。预防食物中毒,关键在于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建议彻底清洗食材,尤其生吃蔬果;生熟食物应分开处理,以防交叉污染;食物需合理储存,确保适宜温度;避免食用过期或变质食物;外出就餐时,选择信誉好、卫生佳的餐馆。遵循这些建议,可有效降低食物中毒风险,守护您和家人的健康。

  总结与呼吁。食物中毒虽然令人防不胜防,但通过了解并掌握正确的家庭急救措施,我们可以在遭遇不幸时迅速应对,减轻症状并为后续医疗救助赢得时间。同时,提高食品安全意识,践行预防措施,更是我们每个人守护自己和家人健康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