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4版 科普

耳鸣不止,这些你需要注意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5月12日

  □贺州市人民医院 蒋团斌

  很多人都有过耳鸣经历:耳朵里突然响起“嗡嗡”、“嘶嘶”或“叮叮”的声音,仿佛有一只小虫在耳边不停地鸣叫。偶尔的耳鸣或许无伤大雅,但如果耳鸣持续不止,那就需要引起重视了。今天我们来聊聊耳鸣的那些事儿,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它,并知道该如何应对。

  耳鸣是什么?它从哪儿来?耳鸣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症状。简单来说,耳鸣就是你在没有外界声源的情况下,耳朵或脑子里听到的声音。这种声音可能是持续的,也可能是间歇的;可能是低沉的嗡嗡声,也可能是尖锐的嘶嘶声。耳鸣的声音因人而异,有些人形容它像风吹过树叶,有些人则觉得像机器轰鸣。那么,耳鸣是怎么产生的呢?其实,耳鸣的机制比较复杂,目前医学界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但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原因:1.耳朵的问题:比如外耳道堵塞(如耳垢堆积)、中耳炎、内耳损伤(如噪声性耳聋)、梅尼埃病等。2.听觉神经的问题:听觉神经或听觉中枢的异常活动也可能导致耳鸣。3.全身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引发耳鸣。4.心理因素:焦虑、抑郁、压力过大等心理问题也可能导致或加重耳鸣。

  耳鸣不止,可能是身体在“报警”。偶尔的耳鸣可能是疲劳、压力大或短暂的外界刺激引起的,通常休息后会自行消失。但如果耳鸣持续不止,尤其是伴随以下症状时,就需要警惕了:1.听力下降:如果耳鸣伴随听力下降,可能是内耳或听觉神经出了问题,比如噪声性耳聋、老年性耳聋等。2.头晕或眩晕:耳鸣伴随头晕或眩晕,可能与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等内耳疾病有关。3.耳痛或耳流脓:这可能是中耳炎或外耳道感染的表现。4.头痛或视力问题:如果耳鸣伴随头痛、视力模糊,可能与颅内压增高或血管性疾病有关。耳鸣不止,可能是身体在向你发出“报警信号”,提示你某些部位出现了问题。因此,千万不要忽视它,尤其是当耳鸣持续时间较长或伴随其他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耳鸣了,该怎么办?如果你发现自己有耳鸣,尤其是持续不止的耳鸣,以下几步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应对:1.别慌,先自我观察。耳鸣并不一定意味着严重的疾病,偶尔的耳鸣可能与疲劳、压力或短暂的外界刺激有关。你可以先观察一下耳鸣的频率、持续时间以及是否伴随其他症状。如果耳鸣只是偶尔出现,且没有其他不适,可以先调整生活方式,比如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噪音暴露、放松心情等。2.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如果耳鸣持续不止,尤其是伴随听力下降、头晕、耳痛等症状,建议尽快到耳鼻咽喉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的问诊、耳部检查、听力测试等手段,帮助你明确耳鸣的原因。必要时,可能还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来排除颅内病变。3.对症治疗,别乱用药。耳鸣的治疗取决于其病因。如果是耳垢堵塞引起的,清理耳垢后耳鸣通常会消失;如果是中耳炎引起的,抗感染治疗可能会缓解症状;如果是噪声性耳聋引起的,可能需要佩戴助听器或进行听觉康复训练。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并没有特效药可以“根治”耳鸣,因此千万不要盲目相信所谓的“偏方”或“神药”。4.调整心态,学会与耳鸣共处。对于某些慢性耳鸣患者,耳鸣可能会长期存在。这时候,学会与耳鸣共处就显得尤为重要。你可以尝试一些放松技巧,比如冥想、深呼吸、瑜伽等,帮助缓解焦虑和压力。此外,耳鸣掩蔽器或白噪音机也可以帮助掩盖耳鸣声,让你感到更舒适。

  预防耳鸣,从生活细节做起。虽然耳鸣的病因复杂,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生活方式的调整来降低其发生的风险:1.保护听力: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噪音环境中,必要时佩戴耳塞或耳罩。2.健康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少吃高盐、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3.控制慢性病:如果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一定要积极治疗,控制好病情。4.放松心情:学会减压,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

  结语。耳鸣虽然常见,但背后的原因却可能千差万别。偶尔的耳鸣无需过度担心,但持续不止的耳鸣可能是身体在向你发出“报警信号”。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对症治疗是关键。同时,调整生活方式、保护听力、放松心情也能帮助你远离耳鸣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