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9版 科普

中医巧治胃痛 让你舒适每一天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5月12日

  □南宁市兴宁区三塘镇卫生院 韦富蝶

  胃痛不时地打扰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不仅影响着饮食、工作,还可能预示着身体更深层次的健康问题。中医在胃痛的治疗上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方法。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中医如何巧治胃痛,让您重拾舒适每一天。

  认识胃痛:中医视角下的病因与分类。在中医理论中,胃痛被归为“胃脘痛”,与脾胃功能失调紧密相关。其发病因素多样,包括情志不遂致肝气郁结犯胃、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寒邪直接侵袭胃部,以及脾胃虚弱导致的功能下降。中医辨证将胃痛分为寒痛、热痛、虚痛、实痛四型。寒痛者多因外受寒凉或过食生冷而发病或加重,得温熨或饮热汤则痛减,喜温恶寒,舌苔白腻;热痛者胃中灼痛,痛势急迫,得冷饮或冷敷而痛减,伴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虚痛者疼痛绵绵,喜温喜按,或劳倦加重,面色萎黄,脉沉细;实痛者疼痛拒按,胀满显著,舌苔厚腻,脉滑实。通过辨证施治,中医能精准地针对不同类型的胃痛进行有效治疗。

  中医诊断胃痛:望闻问切的应用。中医诊断胃痛,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望诊时,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在表现,如面色苍白可能提示脾胃虚寒,舌苔黄腻则可能意味着胃热炽盛。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如患者胃痛时伴有嗳气酸腐,可能是食积胃脘。问诊是获取病情信息的重要途径,医生会详细询问疼痛的性质、时间、伴随症状等,以判断病痛的根源。切诊则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象,感受其跳动的强弱、快慢、深浅等,进一步确认病证性质。

  中医治疗胃痛:多管齐下,综合调理。中医治疗胃痛,注重整体观念,强调辨证施治,综合调理。1.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胃痛的核心。根据辨证结果,医生会开具个性化的中药处方。如对于寒痛,常用温中散寒的方剂,如理中汤;对于热痛,则选用清热和胃的方剂,如清胃散;虚痛者需益气健脾,如四君子汤;实痛者则需消食导滞,如保和丸。中药的配伍精妙,旨在调和阴阳,恢复脾胃功能。2.针灸疗法也是中医治疗胃痛的重要手段。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如中脘、上脘、下脘、足三里、合谷等,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止痛的效果。针灸治疗胃痛,不仅见效快,而且副作用小,深受患者欢迎。3.艾灸等辅助疗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祛除湿寒,缓解胃痛;对于因感受寒凉或过食生冷引起的胃痛尤为有效。4.饮食调养在治疗胃痛中同样占据重要地位。中医讲究“药食同源”,认为食物也是治疗疾病的重要工具。对于胃痛患者,医生会根据其辨证类型,给出相应的饮食建议。如脾胃虚寒者,应多吃温热食物,如姜、葱、蒜等,以温中散寒;胃热炽盛者,则需清淡饮食,避免辛辣油腻,以清热和胃。

  预防与日常保健:中医智慧助你远离胃痛。预防胃痛,中医智慧有方。情志调节是关键,保持乐观心态,避免焦虑抑郁,以疏肝理气,维护脾胃功能。生活习惯需调整,规律作息,充足睡眠,适量运动促消化,饮食有节避暴食及辛辣饮食,奠定脾胃健康基础。季节养生不可忽,春季疏肝理气,多吃芹菜、荞麦;夏季清热解暑,忌食生冷;秋季润燥养胃,百合、银耳为宜;冬季温补脾胃,多喝粥汤。

  案例分享:中医巧治胃痛的成功故事。张女士是一位长期受胃痛困扰的患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求助中医。经过医生的详细问诊和切诊,张女士被诊断为脾胃虚寒型胃痛。医生为她开具了温中散寒的中药处方,并配合针灸、艾灸治疗。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张女士的胃痛明显缓解,食欲也恢复了正常。李先生因为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导致胃痛频发。在朋友的推荐下尝试了中医治疗。经过医生的详细问诊和切诊,他被诊断为肝胃不和型胃痛。医生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针灸以及饮食调养。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李先生的胃痛得到了有效控制,他的生活也重新回到了正轨。

  结语。中医以独特理论和丰富方法治疗胃痛,疗效显著。通过中药、针灸、饮食调养等综合手段,不仅能缓解胃痛,还能调理脾胃,预防复发。胃痛患者应及时就医,采用中医科学调理,是恢复舒适生活的关键。同时,注重情志调节、生活习惯和季节养生,保持脾胃健康,可有效远离胃痛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