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妇幼保健院 王翠琼
新生儿溶血,是需要家长们特别关注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新生儿溶血那些事儿,让大家了解它的来龙去脉,知道如何预防和应对。
新生儿溶血你了解多少?新生儿溶血是一种因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免疫性疾病,简单来说,就是妈妈的身体和宝宝的血型不一样,妈妈的体内产生了针对宝宝血型的抗体,这些抗体通过胎盘进入到宝宝的身体里,破坏了宝宝身体血液的红细胞,导致宝宝出现溶血的症状。新生儿溶血对宝宝的健康可是有很大影响的,轻者可能出现黄疸、贫血等症状,重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所以,了解新生儿溶血的相关知识,对于保障宝宝的健康可是非常重要的。
新生儿溶血是怎么发生的?人类血型主要包括ABO型和Rh型等多种分类,其中新生儿溶血与这两种血型系统密切相关。ABO溶血是新生儿溶血中最常见的类型,尤其当母亲为O型血而胎儿为A型、B型或AB型血时易发生。其发病机制在于妊娠期间,胎儿红细胞可通过胎盘进入母体循环,刺激母体产生抗A或抗B抗体。这些抗体在妊娠后期或分娩过程中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导致红细胞破坏,从而引发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症。还有一种溶血是Rh溶血,主要是RhD溶血。当妈妈是RhD阴性血,而宝宝是RhD阳性血时,就可能发生Rh溶血。Rh溶血的症状往往比ABO溶血更严重,因为RhD阴性的妈妈第一次怀孕时,体内通常不会产生针对Rh阳性血的抗体,但如果是第二次或以后怀孕,体内就可能已经有了较多的抗体,这些抗体在怀孕期间或分娩过程进入宝宝的身体,这时宝宝就可能发生严重的溶血。
新生儿溶血有哪些症状?新生儿溶血的症状有很多,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黄疸,黄疸出现的比较早,多数情况下是在出生以后24小时之内,最迟不超过48小时,并且黄疸呈现进行性的加重。黄疸是宝宝皮肤、眼睛等地方变黄,这是因为溶血导致宝宝体内的胆红素水平升高。除了黄疸,宝宝还可能出现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贫血是因为红细胞被破坏,导致宝宝体内的红细胞数量减少;而肝脾肿大则是因为身体在努力清除被破坏的红细胞时,肝脾等器官负担加重。这些症状不仅影响宝宝的外观,还可能对宝宝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比如,黄疸过重可能导致宝宝出现胆红素性脑病,影响宝宝的神经系统发育;贫血则可能导致宝宝生长发育迟缓,甚至危及生命。
如何诊断和治疗新生儿溶血?医生通常会给宝宝做一些血液检查,比如血型检查、胆红素水平检测、溶血试验、抗体筛查等。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了解宝宝的血型情况,判断宝宝是否发生了溶血,以及溶血的严重程度。一旦确诊为新生儿溶血,医生会根据宝宝的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轻度的溶血,医生可能会给宝宝进行光照疗法。光照疗法就是让宝宝躺在特制的蓝光箱里,通过照射特定波长的光线,促进宝宝体内的胆红素排泄,从而减轻黄疸的症状。对于病情较重的宝宝,医生可能会采取换血疗法。换血疗法就是给宝宝换一部分血,用新鲜的血液替换掉含有大量抗体的旧血液,从而降低宝宝体内的胆红素水平,减轻溶血的症状。除了这些治疗方法,医生还可能会给宝宝开一些药物,比如酶诱导剂、免疫球蛋白等,来帮助宝宝缓解溶血的症状。
新生儿溶血的预防措施。孕前检查至关重要。准妈妈在备孕前,应前往医院进行全面的血型检查,明确自己的血型状况。特别是O型血或RhD阴性血的准妈妈,更需警惕新生儿溶血的风险。准妈妈在孕期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包括抗体筛查等,以便医生及时了解准妈妈体内是否存在针对胎儿血型的抗体,并据此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产后密切观察宝宝状况也极为重要。一旦发现宝宝出现黄疸、贫血等异常症状,应立即就医。同时,准妈妈孕期还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均衡饮食、避免接触有害物质、保持心情愉悦等,以降低新生儿溶血的风险。
结语。新生儿溶血虽然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但只要我们了解了它的相关知识,采取了正确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就可以有效地保障宝宝的健康。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时刻关注宝宝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就应该及时就医。同时,我们也要做好孕前检查和孕期监测工作,为宝宝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