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8版 科普

警惕慢阻肺,守护呼吸健康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5月12日

  □融安县人民医院 周福秀

  慢阻肺,这一隐匿而致命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正悄然威胁着全球数亿人的健康。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慢阻肺的定义、症状、诊断以及当前先进的治疗药物,帮助公众提高对这一“沉默的杀手”的认识,促进早期发现与合理治疗,共同守护呼吸健康。

  慢阻肺的定义与危害。慢阻肺是一种以慢性呼吸道症状(呼吸困难、咳嗽、咳痰、急性加重)为特征的肺部状态,由于气道和/或肺泡的异常导致持续性的气流受限。每100个40岁及以上年龄的成人中,约有13~14个人患有慢阻肺。慢阻肺的危害在于其早期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但当患者出现气促等症状时,往往肺功能已经损失50%以上,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而且,有70%的患者都属于这种情形。如果一开始不重视、不干预,发展成中重度的慢阻肺后,每一次急性发作都会加重病情,五年存活率大幅下降。因此,慢阻肺已成为严重影响国人健康的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慢阻肺的症状与诊断。慢阻肺的主要症状包括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胸闷和喘息。慢性咳嗽和咳痰通常在疾病早期出现,迁延多年,常见晨起和夜间阵咳。痰液一般为白色泡沫或白色黏稠液体,症状加重时可变为黄色或黄绿色液体。气短、气促、呼吸困难是疾病后期的主要症状,起初只在剧烈活动时出现,随着病情加重,病人在日常活动和休息时也会感到呼吸困难。活动后呼吸困难是慢阻肺的“标志性”症状。部分病人还有明显的胸闷和喘息,常见于重症或急性加重患者。慢阻肺的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危险因素接触史及辅助检查等资料综合分析确定。肺功能检查确定持续气流受限是慢阻肺诊断的必备条件。每年到医院做一次肺通气功能检查,如果实测的FEV1/FVC值低于70%,说明通气功能可能异常,应及时就医。

  慢阻肺的治疗药物。1.支气管扩张剂。包括β2受体激动剂和胆碱能受体拮抗剂。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短效制剂可迅速控制症状,沙美特罗、福莫特罗等长效制剂则主要用于长期控制症状。胆碱能受体拮抗剂如异丙托溴铵、噻托溴铵等长期吸入有助于改善病情。2.糖皮质激素。可明显抑制气道炎症,常用的吸入糖皮质激素有布地奈德、氟替卡松等,通常与吸入支气管扩张剂联合使用。全身用激素副作用大,仅限于急性加重期临时使用和疾病的终末期姑息治疗。3.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如罗氟司特等,是近年来慢阻肺治疗领域的一大进展。这类药物通过特异性地抑制磷酸二酯酶4(PDE4)的活性,有效减少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的降解,从而增加细胞内cAMP的浓度。cAMP作为细胞内重要的第二信使,其浓度的升高能够激活一系列下游信号通路,导致气道平滑肌舒张,减少气道炎症和黏液分泌。罗氟司特等PDE4抑制剂因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良好的疗效,在慢阻肺的长期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4.祛痰药和镇咳药。祛痰药和镇咳药在慢阻肺的治疗中同样不可或缺。祛痰药如氨溴索,主要通过刺激呼吸道黏膜,增加黏液分泌,降低痰液黏稠度,促进痰液排出,从而缓解因痰液阻塞气道而引起的呼吸困难。而镇咳药如右美沙芬,则主要通过抑制咳嗽中枢或外周咳嗽感受器,减少咳嗽反射,缓解咳嗽症状。这两类药物通常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联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镇咳药时,需避免过度抑制咳嗽反射,以免影响痰液的排出。5.其他药物的个性化选择。除了上述药物外,慢阻肺的治疗还可能涉及抗氧化剂、免疫调节剂等其他药物。抗氧化剂如N-乙酰半胱氨酸(NAC)等,可通过清除自由基,减轻气道炎症和氧化应激损伤,对慢阻肺患者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免疫调节剂则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少气道炎症和感染的发生,适用于部分免疫功能低下的慢阻肺患者。这些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身体状况和药物反应进行个性化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结语。综上所述,慢阻肺作为一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早期识别与有效治疗至关重要。通过综合运用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等多种药物,结合个性化治疗方案,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延缓疾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