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7版 科普

崴脚总不好?小心是距腓韧带“闹脾气”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5月12日

  □来宾市兴宾区人民医院 梁海海

  崴脚是许多人都会遇到的常见问题,尤其是运动时或走路不小心踩空,脚踝猛地一扭,瞬间疼得直冒冷汗。大多数人认为休息几天就好了,可有些人却发现,崴脚后疼痛迟迟不消,甚至稍微活动就会再次扭伤。这时候,问题可能不仅仅是简单的软组织挫伤,而是踝关节的重要稳定结构——距腓韧带出了问题。距腓韧带就像脚踝的“安全带”,一旦损伤,如果没有得到正确治疗,可能会导致慢性踝关节不稳,甚至引发关节炎。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距腓韧带损伤的原因、表现及科学应对方法,帮助大家避免反复崴脚的困扰。

  距腓韧带的作用及损伤原因。距腓韧带位于脚踝外侧,是踝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分为距腓前韧带和距腓后韧带,其中距腓前韧带由于解剖位置特殊,在踝关节内翻时承受最大张力,因此最容易受伤。它的核心作用是防止踝关节过度内翻,就像一条天然的"安全带"维持着关节的动态稳定性。当我们日常活动时踩空、运动时跳跃落地不稳或急停变向时,足部处于跖屈内翻位,这时距腓韧带会被过度牵拉,超过其生理限度就可能发生部分或完全撕裂。轻微的拉伤可能仅需休息一两周配合冰敷即可恢复,但如果韧带完全断裂而未及时处理,踝关节的稳定性就会大大降低,导致习惯性崴脚的恶性循环。临床观察发现,很多人误以为崴脚只是"筋扭了"的小问题,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结果韧带在松弛状态下愈合不良,最终演变成慢性踝关节不稳,甚至诱发创伤性关节炎。因此,充分了解距腓韧带的功能特点和损伤机制,掌握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距腓韧带损伤的常见症状及诊断。距腓韧带损伤后的临床表现因人而异,但通常具有一些典型特征。在急性期,患者会立即感到脚踝外侧剧烈的刺痛,随后出现明显的肿胀和皮下淤血,这是由于韧带撕裂导致局部毛细血管破裂所致。体格检查时,按压外踝前下方的距腓韧带附着点会有明显压痛,严重损伤者甚至无法完成单脚站立等基本动作。如果损伤程度较轻,可能仅需冰敷、加压包扎和短期休息即可逐渐缓解;但如果韧带发生较严重的撕裂,患者会持续感到踝关节不稳,走路时常有"踩棉花"的感觉,特别是在上下楼梯、走不平路面或进行转身动作时极易再次扭伤。慢性期的患者除了长期存在隐痛不适外,还可能伴有踝关节活动度下降、肌肉萎缩等功能障碍。临床研究表明,如果崴脚后超过两周肿胀疼痛仍未缓解,或者半年内反复崴脚3次以上,就高度提示存在距腓韧带损伤,建议尽早就医进行专业评估。

  距腓韧带损伤的治疗与康复。距腓韧带损伤的治疗方法取决于损伤的严重程度。在急性期(48小时内),应遵循“RICE原则”:休息(Rest)、冰敷(Ice)、加压包扎(Compression)和抬高患肢(Elevation),以减轻肿胀和疼痛。如果韧带部分撕裂,通常需要佩戴护踝或支具固定3-4周,避免韧带松弛。在此期间,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轻柔的关节活动,防止僵硬。进入亚急性期后,逐步开始肌肉力量训练,如弹力带抗阻练习,以增强小腿肌肉的稳定性。对于韧带完全断裂且关节不稳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修复,术后需结合物理治疗和平衡训练恢复功能。康复过程中,切勿过早进行高强度运动,以免加重损伤。科学的康复计划不仅能促进韧带愈合,还能减少再次受伤的风险。

  如何预防距腓韧带损伤?预防距腓韧带损伤的关键在于增强踝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首先,运动前应充分热身,尤其是激活小腿和脚踝肌肉,提高关节的适应性。其次,加强小腿肌肉力量,如通过提踵、弹力带抗阻训练等方式,强化腓骨肌和比目鱼肌,减少韧带负担。此外,平衡训练也非常重要,例如单脚站立、平衡板练习等,可以增强本体感觉,提高踝关节的稳定性。选择合适的鞋子也很关键,运动时应穿支撑性好的鞋子,避免穿平底鞋或拖鞋进行剧烈活动。最后,避免在肌肉疲劳时进行高强度运动,因为疲劳会降低关节的稳定性,增加受伤风险。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距腓韧带损伤的概率,保持脚踝的健康。

  结语。崴脚看似小事,但如果反复发作,很可能是距腓韧带损伤的信号。忽视这一问题可能导致慢性疼痛、关节不稳,甚至引发更严重的骨关节炎。因此,一旦出现崴脚后长期不愈或反复扭伤的情况,应及时就医检查,明确韧带损伤程度,并采取科学的治疗和康复措施。同时,通过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平衡能力和选择合适的运动装备,可以有效预防距腓韧带损伤。只有正确对待脚踝健康,才能让我们的步伐更加稳健,远离反复崴脚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