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7版 科普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应对策略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5月12日

  □梧州市中医医院 黎毅坚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简称DKA)通俗来讲就是血糖“飙高”,身体没法用糖供能,只能转而分解脂肪来“应急”,结果产生了过多“酮体”,堆积起来后让血液变酸、失去平衡,严重时会引发口渴、深呼吸、意识模糊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将从补液和降糖两方面,和大家聊聊应对DKA的一些基本策略。

  什么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一种由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拮抗激素分泌过多引发的严重代谢紊乱综合征,以高血糖、高血酮和代谢性酸中毒为核心特征。其发病机制始于胰岛素不足导致葡萄糖无法有效进入细胞供能,迫使机体大量分解脂肪,生成β-羟丁酸、乙酰乙酸等酮体,当酮体浓度超过肾脏排泄阈值时,引发酸中毒。同时,高血糖引发渗透性利尿,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及循环衰竭,而酸中毒进一步抑制酶活性和器官功能,形成恶性循环。患者早期表现为“三多一少”症状加重,进展期出现恶心呕吐、深快呼吸伴烂苹果味呼气,晚期则因严重脱水出现皮肤弹性差、血压下降、意识模糊甚至昏迷,部分患者腹痛症状易被误诊为急腹症。

  第一步:补液解脱水。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急诊处理中,第一项措施是迅速纠正脱水状态,恢复体内循环容量。首选0.9%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因其等渗特性可快速扩容且避免渗透压剧烈波动。首2小时内以15- 20ml/kg/h速度输入(成人约1000-2000ml),对于严重脱水或休克患者可酌情增加至2000ml,以迅速纠正低血压和肾前性少尿。根据脱水程度、心肺功能及尿量调整速度,第3-5小时降至500-1000ml/h,24小时内总补液量可达4000-8000ml(体重的10%)。老年或心肾功能不全者需减慢速度,必要时联合胃管补液或边补液边利尿。当血糖≤11.1mmol/L时,改为5%葡萄糖液或5%葡萄糖氯化钠液,并按每2-4g葡萄糖加1单位胰岛素的比例维持血糖在8.3-11.1mmol/L,避免低血糖并持续抑制酮体生成。

  第二步:降糖抑酮体。在补液后,应迅速着手降低血糖和酮体水平,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治疗通常采用短效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起始剂量为每小时0.1单位/公斤体重(成人大约4-6单位/小时)。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可先给予0.1单位/公斤体重的静脉推注,迅速发挥降糖作用,目标是将血糖以每小时2.8-4.2mmol/L的速度逐步降低。如果首小时内血糖降幅未达到10%或血酮下降低于0.5mmol/L/小时,则需适当增加胰岛素剂量,每小时提高1单位。当血糖降至13.9mmol/L或以下时,应开始同步输注葡萄糖,以避免血糖过低导致酮体反弹。此时,目标是将血糖维持在8.3-11.1mmol/L之间,并继续胰岛素治疗,直至酮体完全消失。对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皮下注射胰岛素是另一选择,但需更密切地监测血糖变化及酮体清除的效果。

  第三步:平衡电解质。电解质紊乱是DKA常见的并发症,严重时可能引发心律失常或呼吸肌麻痹,因此需要动态监测并及时干预。当血钾低于5.2mmol/L且尿量正常(≥40ml/小时)时,应立即开始补钾,推荐使用1.5-3.0g/L的氯化钾溶液进行静脉滴注,每日总量控制在4-6克之间。对于血钾低于3.3mmol/L的患者,需优先补钾,确保血钾恢复至安全范围后再启动胰岛素治疗。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随着钾离子移入细胞,血钾水平可能继续下降,每4小时应复查一次血钾水平,以防发生低钾危象。酸中毒的纠正主要依赖胰岛素治疗。当pH值低于6.9或碳酸氢根浓度低于5mmol/L时,可使用1.25%的碳酸氢钠溶液缓慢输注(100-200ml),以逐步纠正酸中毒。补碱需谨慎,避免过量,以免导致脑脊液酸中毒加重或低钾血症。轻中度酸中毒(pH>7.0)通常可通过胰岛素治疗自行纠正,不建议盲目补碱,以免加重组织缺氧。

  结语。总之,对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策略可以总结为“三部曲”,补液是第一步,降糖抑酮是核心,调节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是最后的保障。关键是,一旦出现口渴、呼吸急促、意识不清等明显症状,千万别耽误,立刻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