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6版 科普

科学认知脑卒中,守护家人健康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5月12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顾易贤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要病因。这种突发的脑血管意外往往来势汹汹,却鲜少有人真正了解它的预警信号和应对方法。事实上,脑卒中并非不可预防,科学的护理和及时的救治能够显著改善预后。本文将系统性地介绍脑卒中的基本类型、急救要点、康复护理和预防策略,帮助您建立完整的认知体系,在关键时刻守护家人健康。

  认识脑卒中的真面目。脑卒中主要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型,它们虽然症状相似,但发病机制截然不同。缺血性脑卒中占全部病例的七成以上,是由于血栓堵塞脑血管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这种情况就像水管被杂物堵住,下游区域就会断水;而出血性脑卒中则是脑血管破裂引发的颅内出血,通常病情更为凶险,好比水管爆裂会淹没整个房间。无论是哪种类型,快速识别症状都至关重要。国际通用的"FAST"识别法简单易记:观察面部是否歪斜、手臂能否平举、言语是否清晰,一旦出现异常就要立即就医。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患者会突然出现剧烈头痛(特别是爆炸样头痛)、视物模糊或平衡障碍,这些非典型症状同样不容忽视。了解这些基本知识,才能在疾病来袭时保持冷静判断。此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小中风)也是重要预警信号,虽然症状会自行缓解,但约1/3患者会在短期内发生完全性脑卒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黄金抢救时段的正确应对。当脑卒中发作时,每一分钟都价值千金。研究表明,每分钟延误治疗就会导致190万个脑细胞不可逆死亡。在发病后的4.5小时内,医生可以通过静脉溶栓治疗有效疏通堵塞的血管,这个时间窗被称为"黄金抢救期",若能在1小时内完成治疗,患者康复几率将提高50%。发现疑似症状后,首先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切勿自行驾车送医,因为专业的急救人员能在转运途中就开始必要的生命支持、建立静脉通道等处置。等待救护车期间,要让患者保持安静平卧,头部适当垫高约30度以降低颅内压,解开紧身衣物确保呼吸通畅,同时记录发病的具体时间。特别要注意的是,绝对不要给患者喂水或药物,这可能导致窒息或干扰后续治疗。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要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同时清除口腔分泌物。这些看似简单的措施,往往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记住,在急救车到来前,持续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和生命体征变化。

  漫长康复路上的科学护理。度过急性期后,大多数脑卒中患者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这时系统的康复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康复治疗越早开始效果越好,通常在病情稳定后24-48小时就可以进行被动的关节活动。专业的康复团队会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康复和吞咽功能恢复等。家庭护理中要特别注意预防并发症,比如每两小时翻身一次避免压疮,进食时采取半卧位防止误吸。心理支持同样不可忽视,近半数患者在发病后会出现抑郁情绪,家人的耐心陪伴和积极鼓励能帮助重建生活信心。康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时间,持之以恒才能收获最佳效果。

  防患于未然的健康之道。预防永远胜于治疗,这句话对脑卒中尤为适用。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是预防的核心,这些慢性病就像定时炸弹,需要长期规范管理。生活方式调整同样关键:戒烟可使卒中风险降低50%,限酒能保护血管内皮,均衡饮食和规律运动则能维持健康体重。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测量血压,50岁以上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于房颤患者,规范的抗凝治疗能有效预防血栓形成。这些预防措施看似简单,但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正是这种坚持筑起了抵御脑卒中的坚固防线。

  结语。脑卒中虽然凶险,但绝非不可战胜。从快速识别症状到正确急救,从科学康复到长期预防,每个环节都蕴含着转危为安的契机。希望通过本文的详细介绍,您能建立起全面的脑卒中防治知识体系。记住,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预防,而正确的急救知识则是危急时刻的救命法宝。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关注脑血管健康,为自己和家人撑起一把坚实的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