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市妇幼保健院 陆玉华
子宫颈癌是全球第四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也是我国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女性健康,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健康问题。2022年中国新发子宫颈癌病例15.1万、死亡病例5.6万,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中西部地区发病率最高,防控形势十分严峻。但幸运的是,它的发展过程非常缓慢,从癌前病变到真正的癌症,通常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因此,宫颈癌的早期筛查,对于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
筛查:早期发现宫颈癌的“火眼金睛”。子宫颈癌筛查是指通过多种方式对有性生活史的适龄女性进行检测,目的是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子宫颈癌前病变及早期子宫颈癌。研究表明,早期宫颈癌患者5年生存率超90%,晚期患者则大幅降低。因此,重视宫颈癌筛查,是守护女性健康的关键防线。
HPV感染:不可小觑的健康威胁。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持续感染是引起子宫颈癌及子宫颈上皮内病变的主要病因。我国≥20岁普通女性人群的HPV总感染率为15.0%,常见的HPV型别为HPV52、58、16、51、56、39等。其中,70%以上高级别子宫颈上皮内病变和子宫颈癌与HPV16、18相关。高危型HPV病毒长期侵袭宫颈上皮细胞,使其发生异常增生,逐步发展为癌前病变,若未能及时发现和干预,最终会恶化为宫颈癌。
子宫颈癌筛查方法。目前,常用的宫颈癌筛查方法为子宫颈细胞学检查(TCT)和人乳头瘤病毒检测(HPV检测)。子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子宫颈细胞学的变化,包括细胞核形态、结构的异常以及细胞质的改变;HPV检测主要查宫颈有无高危型HPV感染。2023年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子宫颈癌筛查项目推荐方法中,建议对14种HRHPV型别(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6、68)进行检测。两种方法相互补充,精准揪出宫颈病变。近年来,自取样筛查技术已成为全球宫颈癌防控的重要策略。HPV自采样是女性通过使用试剂盒自我收集子宫颈和(或)阴道样本,将其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从而获悉自己是否感染HPV,是提高偏远人群筛查率的有效措施。这种检测方式具有保护隐私、无痛、接受度高、节省筛查成本、优化医疗资源等诸多优势,特别适合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推广,能够显著提升筛查的可及性和覆盖率,阴道自取样HPV检测的优势也得到了广泛认可。
何时筛查:科学规划,精准守护。根据本地不同年龄段女性的疾病负担和可用资源的具体情况来推荐子宫颈癌筛查策略,推荐一般风险女性筛查起始年龄为25岁。25~64岁女性,采用每5年一次的HPV核酸单独检测,或联合筛查;或每3年一次细胞学检查。筛查终止年龄65岁以上女性,如既往有充分的阴性筛查记录(即10年内有连续3次细胞学筛查,或连续2次的HPV筛查或联合筛查,且最近一次筛查在5年内,筛查结果均正常),并且无CIN、HPV持续感染,以及无因HPV相关疾病治疗史等高危因素,可终止筛查。对65岁以上,如从未接受过筛查、或65岁前10年无充分阴性筛查记录、或有临床指征者,仍应进行子宫颈癌筛查。
特殊人群的筛查建议。高危性行为的女性:高危性行为包括初始性行为年龄过早、多性伴、患有性传播疾病等,建议性生活开始后1年内进行子宫颈癌筛查,包括年龄≤25岁女性,并适当缩短筛查间隔。妊娠期筛查:对于从未接受过子宫颈癌筛查的女性;未进行规范子宫颈癌筛查的女性;恰好到需再次子宫颈癌筛查的女性,建议在孕前检查或者第一次产前检查时进行子宫颈癌筛查,筛查方法采用单独细胞学检查或联合筛查。接种HPV疫苗女性: 预防性HPV疫苗接种人群的筛查策略同普通人群。
筛查注意事项:轻松应对,为健康护航。检查前准备:宫颈癌筛查前,女性需留意几点。首先,避开月经期,月经结束后3-7天为最佳筛查时间。其次,检查前24小时内避免性生活、阴道冲洗及使用阴道栓剂,以防影响结果准确性。检查后注意:检查后,部分女性可能有少量阴道出血,属正常现象,1-2天内会自行停止。期间要保持外阴清洁,避免性生活和盆浴,防止感染。若出血较多或伴有腹痛等不适,应及时就医。
宫颈癌筛查是守护女性健康的有力武器。通过了解宫颈癌的危害,认识到筛查的重要性,让更多女性朋友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宫颈癌筛查中来,为自己的健康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让我们行动起来,重视宫颈癌筛查,共同守护女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