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人民医院 柯宝毅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老人不小心摔了一跤,结果就骨折了,恢复起来漫长又艰难。这背后,骨质疏松可能是“罪魁祸首”。骨质疏松症就像一个无声的“健康杀手”,悄无声息地偷走骨骼的健康,增加骨折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面对骨质疏松,抗骨质疏松药物在治疗和预防中起着关键作用。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下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种类、作用机制以及如何合理选择。
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种类及作用机制。1.抑制骨吸收药物。双膦酸盐类:这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骨质疏松药物之一。像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等都属于此类。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吸收。破骨细胞就像骨骼的“拆迁队”,过度活跃时会加速骨骼的破坏。双膦酸盐类药物能够与骨骼中的羟磷灰石结合,被破骨细胞摄取后,干扰破骨细胞的功能,使其无法正常“工作”,从而降低骨转换率,增加骨密度,减少骨折风险。降钙素类:常见的有鲑降钙素和依降钙素。降钙素可以直接作用于破骨细胞表面的受体,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吸收。同时,它还能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疼痛介质的释放,对骨质疏松引起的骨痛有较好的缓解作用,尤其适用于伴有疼痛症状的骨质疏松患者。2.促进骨形成药物。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特立帕肽是这类药物的代表。甲状旁腺激素在体内对骨骼有着独特的调节作用,小剂量的特立帕肽能够刺激成骨细胞的活性,促进骨形成。成骨细胞就像骨骼的“建设者”,它的活跃可以增加新骨的生成,改善骨骼的微结构,提高骨强度,有效降低骨质疏松患者的骨折风险。不过,由于其使用疗程有限(一般不超过2年),且价格相对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广泛应用。3.其他药物。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包括骨化三醇、阿法骨化醇等。维生素D对于钙的吸收和利用至关重要。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不仅可以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增加血钙水平,为骨骼的矿化提供充足的原料;还能直接作用于骨骼,调节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活性,维持骨骼的正常代谢和结构。对于老年人、肾功能不全以及维生素D缺乏的骨质疏松患者,补充活性维生素D尤为重要。锶盐:雷奈酸锶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它既能促进成骨细胞的骨形成作用,又能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作用,通过双重机制调节骨代谢,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
如何选择抗骨质疏松药物?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对于轻度骨质疏松,骨密度降低不明显且无骨折史的患者,可以优先选择基础治疗,如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并结合适当的运动。若病情进一步发展,骨密度明显降低或已有脆性骨折史,则需要加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对于骨折风险较高的患者,可能需要选择作用较强的药物,如双膦酸盐类或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考虑患者个体因素:年龄、性别、绝经状态、肝肾功能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绝经后女性通常首选针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的药物,如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或双膦酸盐类。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下降,在选择药物时要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大的药物,或者适当调整药物剂量。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要谨慎选择对胃肠道刺激较大的双膦酸盐类药物,可考虑使用其他相对温和的药物。关注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不同药物有不同的不良反应。双膦酸盐类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食管刺激等,严重肾功能不全者禁用;降钙素类可能有恶心、面部潮红等不良反应;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虽然疗效显著,但使用时间受限且有潜在的高钙血症风险。在选择药物时,医生会充分评估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权衡利弊后做出决策。
骨质疏松症是一个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抗骨质疏松药物的合理使用是治疗的关键环节。不同种类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有着各自独特的作用机制和适用人群。在面对骨质疏松时,患者不要盲目自行用药,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根据自身的病情、身体状况等因素,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并严格按照医嘱规律服药,定期复查。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多晒太阳等,也有助于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共同守护骨骼健康,远离骨质疏松带来的痛苦,让生活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