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版 科普

麻醉药物的前世今生与安全密码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5月12日

  □玉林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 潘丽

  麻醉可不是“随便来一针”那么简单。每种药都有“个性”,剂量、速度、病人身体状况都要严密配合。精准的计算、实时监测、个体化方案……这些看不见的“安全密码”,才是真正守护生命的底线。接下来,我们一起回顾麻醉药的“前世今生”,轻松了解麻醉究竟怎么做好“护航者”。

  麻醉药的“前世”。早期的麻醉方法简陋且危险,主要依赖天然植物和简单的物理手段。古人常使用罂粟、曼陀罗等植物的提取物来缓解疼痛,但天然成分往往效果不稳定,且副作用大,罂粟中的鸦片虽然能让人暂时失去痛感,但也容易引发成瘾和呼吸抑制。除此之外,酒精和冰块也被用来麻醉病人,虽然能稍微减轻痛苦,却并不能真正解决麻醉的核心问题——如何安全地让病人进入“无痛”状态。可以看出,麻醉的“前世”是充满试探和冒险的。

  麻醉药的“今生”。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麻醉药物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粗糙手段到如今的精准科学,现代麻醉药物已经变得安全、有效且高效。十九世纪,笑气和乙醚的出现标志着麻醉药物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笑气被用于缓解疼痛并使病人产生轻微的兴奋,而乙醚则更进一步,成为早期的全身麻醉药。到了二十世纪后期,随着丙泊酚、氟烷等药物的研发,麻醉变得更加精确,药物的作用时间和剂量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节。现在的麻醉药物种类繁多,从静脉麻醉到吸入麻醉,各种药物配合使用,可以帮助病人在手术中“无痛”且“安全”地度过。

  安全密码——麻醉如何“零事故”。1.精准剂量。麻醉剂量的准确性直接决定手术的安全与效果。患者体型、年龄、健康状况等各方面都影响所需的麻醉剂量,体型较大的人可能需要更多药物,而体质较弱或体重较轻的人则需要较少的药物。年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儿童和老年人的麻醉需求不同,代谢速度较快的儿童可能需要更少的药物,而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药物的代谢速度较慢,因此需要更精确的剂量。对于有心脏病、肝肾问题等慢性病的患者,麻醉师必须小心调整剂量,剂量过少可能导致麻醉不足,而过多则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2.实时监测。麻醉过程中,必须时刻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血氧和体温等。这些数据帮助麻醉师判断麻醉的深度,及时调整药物的使用。若病人的血压突然下降,麻醉师需要立即检查麻醉深度并作出调整,现代技术提供了高精度的监测设备,麻醉师可以实时掌握患者的生理状态,确保麻醉药物的效果与生命体征保持在安全范围内。现在一些设备甚至能自动调整药物的剂量,使其实现更加精准的个性化麻醉,减少风险。3.个体化方案。麻醉绝非千人一方的流水线操作,而是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的服务。基因、生活习惯、基础疾病和药物耐受性,都会影响麻醉效果,如肝肾功能不佳者需避开经肝肾代谢的药物;过敏体质者要绕开可能引发过敏的成分。个体化麻醉始于术前“摸底”:麻醉师通过问诊(高血压、哮喘、睡眠呼吸暂停等)和血检、心电图等检查,识别潜在风险。接着进入“精准配药”阶段:根据手术类型(心脏手术需深度镇静、剖宫产需快速苏醒)和患者特点,选择最合适的药物,老年人多用短效剂减少谵妄风险;肥胖者要考虑脂肪组织对药物的蓄积。更先进的医院已引入基因检测,携带CYP2D6缺陷基因的人,使用可待因可能无效甚至中毒。这种“基因身份证”让麻醉真正实现了量体裁衣。4.术后苏醒与护理。麻醉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可能导致患者术后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不适。不同患者的麻醉代谢速度不同,部分患者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苏醒,而其他人则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恢复。为了确保安全苏醒,麻醉师和护理人员会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血氧等生命体征,确保没有呼吸抑制或其他危及生命的问题。对于术后常见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护理人员会及时采取措施缓解,部分患者可能会因为麻醉药物的代谢问题,出现呼吸困难或心脏问题,麻醉师会根据需要给予药物支持或呼吸帮助,保障患者顺利恢复。

  结语。从古代的草药和酒精,到现代精准、安全的麻醉技术,麻醉的进步不仅让我们告别了剧烈的疼痛,也让手术变得更加可控和安全。而背后那些看不见的“安全密码”,如精准剂量、实时监测、个体化方案以及术后护理,使每一次麻醉都能尽可能减少风险,守护患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