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版 科普

生化检验与免疫检验的区别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5月12日

  □莘县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 李庆友

  当我们拿到体检报告时,常会看到"生化指标"和"免疫检测"这两大类项目。它们就像医学诊断的"显微镜"和"探测器",用不同的方式揭示身体健康状况。虽然都需要抽血检查,但这两类检验在检测内容、方法和意义上都有显著区别。了解这些差异,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检查报告,配合医生诊疗。

  检测目标的本质差异。生化检验和免疫检验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们锁定的检测目标完全不同。生化检验像是人体的"化学分析师",专门检测血液或体液中各种小分子物质和代谢产物。比如我们熟悉的血糖、血脂、肝功能指标(如转氨酶)、肾功能指标(如肌酐)等都属于生化检验的范畴。这些指标就像反映身体运行状况的"仪表盘",能直观显示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状态。当肝脏受损时,肝细胞内的转氨酶就会释放到血液中,通过生化检验就能及时发现这种异常。相比之下,免疫检验更像是人体的"安全监测系统",专门针对免疫系统产生的各种蛋白质分子,包括抗体、抗原、免疫球蛋白等。这些物质是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或异常细胞时产生的"特种部队"。比如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可以判断是否感染乙肝病毒,检测抗核抗体则有助于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疾病。简而言之,生化检验关注的是身体的"化学平衡",而免疫检验关注的是"免疫应答"。

  检测原理的技术分野。生化检验和免疫检验采用完全不同的检测原理。生化检验主要通过化学反应来测定物质含量,如利用葡萄糖氧化酶检测血糖,通过酶促反应产生可测量的颜色变化;或是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检测血钾等电解质。这些方法依赖精确的化学反应条件控制。而免疫检验则基于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原理,如ELISA法通过固定已知抗体来捕获样本中的抗原,再借助酶标记的二抗产生检测信号。这种"锁钥式"的特异性结合使免疫检验能精准识别极微量的目标物质,如病毒蛋白或激素。两种方法各具优势:生化检验适合常规代谢物检测,免疫检验则擅长特定物质的精准识别。

  临床应用的侧重方向。在医疗实践中,生化检验和免疫检验有着明确的分工和不同的应用场景。生化检验通常是健康体检的"常规项目",能够全面评估身体的基本状况。当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时,医生往往会先开出生化检验,通过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寻找线索。对于糖尿病患者,定期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生化指标更是必不可少的监测手段。相比之下,免疫检验更多用于特定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当怀疑某种感染性疾病时,比如乙肝、艾滋病或新冠病毒感染,免疫检验就成为确诊的关键依据。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中,各种自身抗体的检测同样离不开免疫检验技术。此外,免疫检验在过敏原筛查、器官移植配型、肿瘤标志物检测等领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结果解读的思维差异。面对检验报告时,生化检验和免疫检验的结果解读需要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生化检验结果通常是具体的数值,并附有明确的参考范围。医生可以通过数值的高低直接判断某些指标是否异常。比如成年人的空腹血糖正常值在3.9-6.1mmol/L之间,超过这个范围就可能提示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这类定量结果的优势在于可以动态观察指标的变化趋势,为病情监测和治疗调整提供依据。免疫检验结果的解读则更为复杂多样:有些是简单的"阳性/阴性"定性结果,如HIV抗体检测;有些是半定量的抗体滴度,如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还有些是定量结果,但需要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免疫检验的阳性结果不一定代表现症感染,可能是既往感染产生的抗体;而阴性结果也不能完全排除感染,特别是在感染早期抗体尚未产生的"窗口期"。这就要求医生在解读免疫检验结果时必须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结语。生化检验和免疫检验是临床诊断的"黄金搭档",一个反映身体代谢状态,一个探查免疫反应情况。它们各司其职又相互补充,共同构建起现代医学诊断的基石。下次看到检验报告时,记住这两者的区别,就能更清楚地了解各项指标的意义,为健康把好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