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版 科普

如何防范“止咳水”变“毒水”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5月12日

  □合浦县人民医院 罗世鹂

  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领域中,“止咳水”是较为常用的药品种类,对缓解咳嗽症状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社会上出现了青少年不当使用“止咳水”引发的严重问题——“止咳水成瘾”。这些“止咳水”里到底含有什么?为何变成了“毒水”?我们又该如何防范?

  “止咳水”里到底含有什么?此类“止咳水”通常含有可待因、麻黄碱、右美沙芬等麻精及易制毒药品,容易引起人兴奋,这种成分的含量不大。因此,一般患者在出现咳嗽症状时喝一点“止咳水”,主要起到平喘镇咳和止痛作用,并不会马上成瘾,危害性不会立刻表现出来,所以很容易被人们忽略。但长期、大量服用此类药物就会出现耐受性,形成药物依赖,甚至成瘾。而成瘾后若停止使用则会出现戒断反应,导致全身乏力、情绪低落,严重损害其身体健康,被视为“隐形的毒品”。因此,止咳水虽然本身是药品,但是一旦滥用就会成为危险的毒品。这也正是我们值得警惕之处。

  青少年涉麻精药品滥用的现状。早在2016年的《国家药物滥用监测年度报告》中,就有数据显示25岁以下的青少年滥用药物占比高达15.5%。青少年药物滥用呈现低龄化趋势,止咳水(如含可待因、右美沙芬的复方甘草口服液)、镇痛药(如阿片类药物)因易获取性成为滥用高发品种。部分青少年因猎奇心理、同伴压力或错误认知(如认为“药品无害”)而误入歧途。在数字化时代的隐秘角落,社交平台成为这场“隐蔽狂欢”的主阵地,一系列独特的暗语如同密码般在青少年群体中流传,构建起了一个与主流社会隔绝的药物滥用亚文化圈层。“小美”、“优美”、“悠米”、“美沙”,实际上是止咳药右美沙芬的代称,这种在正常医疗场景中用于止咳的药物,却在青少年的滥用下,成为致幻的工具。因此2024年4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安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公告,将右美沙芬列入第二类精神药品目录以加强管控。

  成瘾机制与健康危害。1.精神依赖:止咳水中的可待因或右美沙芬可刺激中枢神经,产生欣快感,长期使用导致心理渴求。据统计,常见的中枢性镇咳药右美沙芬单次口服120mg可产生明显的致幻感。2.躯体损害:超剂量使用可能引发呼吸抑制、肝肾损伤,甚至诱发癫痫或精神障碍(如抑郁、躁狂)。3.社会风险:成瘾者可能因购买药物涉及非法渠道,参与贩毒或暴力犯罪。4.案例警示:就在2023年底,成都新都公安大丰北派出所民警在工作中发现,一小区内4名人员存在滥用右美沙芬片的违法情况。

  如何识别与防范滥用?为防止药物成瘾使用止咳药时,应注意以下方面:1.明确药物成分。常见的复方止咳制剂里面含有可待因、麻黄碱等成分。其次是复方甘草片,该药止咳效果良好,尤其是价格便宜,深受患者喜爱,但其处方中含有阿片成分,不宜长期使用。此外,中药强力枇杷露中含有罂粟壳、麻黄草等成分,也易使人上瘾。2.严格遵医嘱用药。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合理确定用药剂量和时间。在用药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身体的反应,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5至7天,症状还不能改善或出现异常反应需及时向医生反馈。患者不应自行增减药量或延长使用期限,避免延误病情,导致更严重的呼吸系统问题。3.切勿重复用药。如果同时用多种复方止咳药,可能会导致用药过量,引起危险。服药前务必咨询医生和药师并仔细阅读说明书。4.加强宣教与干预。开展禁毒讲座、情景剧等互动教育强化药物滥用知识学习,警惕“药品无害”误区。要不断增强对药物成瘾的认知和警惕,充分认识对于已经出现止咳药物成瘾迹象的患者,必须迅速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医疗干预是戒除成瘾的关键途径,包括综合运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多种方法。在此过程中,家庭和社会也应给予充分的支持和关爱,助力成瘾者树立起坚决戒除的信心和勇气。

  总之,在止咳药物的使用中,要充分认识到其成瘾的风险和危害,“止咳水”并非随意使用的“万能药”。应当正确、合理地使用药物,以保障我们自身和他人的健康。只有这样,才能在有效缓解咳嗽症状的同时,避免陷入成瘾的困境,让疾病的治疗更加科学、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