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市中心血站 卢锡芸
在医学领域,输血是挽救生命的关键手段之一,但这一过程犹如在刀尖上舞蹈,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致命危机,血型不匹配输血便是其中最凶险的“陷阱”。
血型系统:血液的“身份证”密码。人体血液中的血型系统复杂多样,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是最为人熟知的两大“密码本”。ABO血型系统依据红细胞表面抗原A、B的存在与否,将血型分为A、B、AB、O四种。Rh血型系统则以红细胞表面D抗原的有无,区分Rh阳性与Rh阴性。这些抗原如同血液的“身份证”,是免疫系统识别“自我”与“非我”的重要标志。一旦外来血液携带的抗原与自身免疫系统不匹配,便会触发免疫防御机制,引发一系列严重反应。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瞬间爆发的“血液风暴”。当血型不匹配的血液输入体内,免疫系统会迅速“警觉”。以ABO血型不匹配为例,若A型血患者输入B型血,患者体内原本针对B抗原的天然抗体IgM 会立即与输入血液中的B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这些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引发一系列级联反应。红细胞在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作用下破裂,释放出大量血红蛋白。1.症状表现: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症状往往在输血后几分钟至数小时内急剧出现。患者会突发寒战、高热,体温可飙升至40℃以上,同时伴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中毒症状。腰背部及四肢剧烈疼痛,仿佛有无数根针在体内穿刺。由于大量血红蛋白进入尿液,尿液颜色会迅速变深,呈酱油色或浓茶色,这是血红蛋白尿的典型表现。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休克,甚至危及生命。2.病理机制:补体系统激活后,不仅导致红细胞溶解,还会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如组胺、5-羟色胺等,进一步加重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水肿和器官功能障碍。肾脏是受损最为严重的器官之一,大量游离血红蛋白堵塞肾小管,引发急性肾衰竭。此外,溶血过程中产生的红细胞碎片还会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使机体陷入出血与血栓形成的双重困境。
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隐匿的“血液暗涌”。与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迅猛爆发不同,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犹如隐匿在血液中的暗涌,通常在输血后数天至数周内逐渐显现。其发生机制主要与患者体内存在的同种异体抗体有关。这些抗体可能是患者既往输血、妊娠或器官移植过程中产生的。当再次输入含有相应抗原的红细胞时,抗体与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引发红细胞溶解。1.症状表现: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症状相对较轻且不典型,常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黄疸等。由于症状隐匿,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从而延误治疗。然而,若不及时干预,病情仍可逐渐加重,引发肾功能损害、肝功能异常等严重并发症。2.病理机制:与急性反应不同,迟发性反应中补体激活程度相对较低,红细胞溶解速度较慢。但长期慢性溶血会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骨髓代偿性增生,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比例升高。同时,溶血产生的游离血红蛋白对机体各器官系统造成慢性损害,影响患者的长期预后。3.Rh血型不匹配:母婴间的“生死考验”。在Rh血型系统中,Rh阴性母亲若孕育Rh阳性胎儿,可能会发生Rh血型不合溶血病。当胎儿红细胞通过胎盘进入母体循环时,母体免疫系统会将胎儿红细胞上的D抗原视为“异物”,产生抗D抗体。这些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结合,引发胎儿溶血。4.胎儿影响:Rh血型不合溶血病可导致胎儿出现严重贫血、水肿、肝脾肿大,甚至发生死胎、流产。新生儿出生后,可能出现黄疸、贫血、心力衰竭等严重症状,部分患儿可能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障碍、听力损害等。
预防与治疗:阻断“悲剧”的关键。为预防Rh血型不合溶血病,对Rh阴性孕妇在孕28周、分娩后72小时内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阻止母体产生抗D抗体。对于已发生溶血的新生儿,及时进行光疗、换血等治疗,可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纠正贫血,改善预后。
结语。血型不匹配输血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犹如一场无情的“血液灾难”,时刻警示着医学工作者在输血治疗中必须严格遵循血型匹配原则。每一次输血都是一场与生命的“博弈”,只有严谨对待每一个环节,才能确保输血安全,让这一救命手段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避免因血型不匹配而引发的悲剧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