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版 科普

看懂便便颜色,守护肠胃健康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5月12日

  □桂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徐利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对一些看似“难以启齿”的话题避而不谈,便便就是其中之一。然而,便便的颜色、形状等特征,却如同身体发出的“健康密码”,能够直观反映我们肠胃的健康状况。了解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更早地发现肠胃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维护身体健康。

  正常情况下,便便的颜色通常为黄色或棕色。这主要得益于胆汁的作用。肝脏分泌的胆汁进入肠道后,其中的胆红素经过一系列化学变化,最终使便便呈现出这种常见的颜色。此时,便便质地适中,既不会过硬导致便秘,也不会过稀引发腹泻,排便过程也相对顺畅。这意味着我们的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处于正常状态,食物在肠道内的代谢过程平稳有序。

  当便便颜色发生变化时,可能就暗示着身体出现了某些状况。黑色便便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如果排除食用了大量动物血、肝脏、黑芝麻,或服用了铁剂、铋剂等特殊情况,黑色便便很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当食管、胃、十二指肠等部位出血后,血液在肠道内经过消化分解,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的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从而使便便变黑。这种黑色便便通常质地柔软,表面富有光泽,类似柏油,医学上称为“柏油样便”。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应尽快就医,通过胃镜等检查明确出血原因,并进行相应治疗。

  红色便便同样不容忽视。鲜红的血色附着在便便表面,或者便便与鲜血混合,最常见的原因是下消化道出血,如痔疮、肛裂、直肠息肉、结肠癌等。痔疮出血一般在排便后出现点滴状鲜血,与便便不混合;肛裂引起的出血常伴有排便时肛门剧烈疼痛;而直肠息肉、结肠癌导致的出血,血液可能与便便混合,同时还可能伴有腹痛、腹泻、便秘、大便变细等症状。此外,食用过多红色的火龙果、西瓜等富含天然色素的食物,也可能使便便暂时变红,但这种情况一般不会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停止食用后便便颜色会逐渐恢复正常。

  灰白色便便往往提示胆道梗阻。胆汁无法顺利进入肠道参与消化,便便因缺乏胆红素而呈现灰白色,如同白陶土的颜色。常见的病因有胆结石、胆管癌、胰头癌等,这些疾病会阻塞胆管,阻碍胆汁的正常排泄。同时,患者还可能出现皮肤发黄、瘙痒、尿液颜色加深等黄疸症状,需要及时进行腹部超声、CT等检查,以明确梗阻的部位和原因。

  绿色便便也较为常见。如果食用了大量绿色蔬菜,由于蔬菜中富含叶绿素,经过消化吸收后,部分叶绿素可能使便便呈现绿色,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如果没有大量摄入绿色蔬菜,绿色便便可能与消化不良、肠道菌群失调有关。当肠道蠕动过快,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短,未被充分消化吸收,胆绿素来不及转化为胆红素,便便就会呈绿色。此外,一些肠道感染也可能导致绿色便便的出现,同时还可能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

  除了上述常见的便便颜色异常情况,还有一些特殊颜色也值得关注。紫色便便可能与食用过多紫甘蓝、紫薯等富含花青素的食物有关,若排除饮食因素,则可能是肠道内存在异常出血且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反应。蓝色便便极为罕见,通常是大量食用添加蓝色素的食物所致,但也不排除某些极为特殊的肠道疾病影响色素代谢。

  了解便便颜色背后的健康密码,对我们早期发现肠胃问题至关重要。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关注便便的习惯,不仅要留意颜色,还要观察其形状、质地和排便频率等。如果发现便便颜色持续异常,或伴有腹痛、腹胀、腹泻、便血、消瘦等其他不适症状,千万不要忽视,应及时到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诊断、早治疗。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对于维护肠胃健康同样不可或缺。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保持正常的排便规律;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戒烟限酒,能够降低肠胃疾病的发生风险;适度运动、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心态,也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增强肠胃功能。让我们从关注便便开始,用心呵护肠胃健康,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