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7版 科普

科学防控食管癌,守护“生命通道”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5月12日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疗科 杨振东

  食管是连接咽喉和胃的“生命通道”,负责将食物输送到胃部进行消化。然而,这个看似普通的器官却可能被一种凶险的癌症悄然侵袭——食管癌。在我国,食管癌是十大高发癌症之一,其早期症状隐匿、晚期预后差的特点,让无数患者深受其害。今天,让我们揭开食管癌的神秘面纱,了解如何守护这条“生命通道”。

  食管癌的流行病学:中国是“重灾区”。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数据,全球约一半的食管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发生在中国。我国食管癌的发病率约为13.4/10万,每年新发病例57万人,死亡人数约37万人,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的“太行山高发带”,以及四川北部、广东潮汕地区。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2-3倍。食管癌主要的病理类型包括鳞癌和腺癌,我国以食管鳞癌居多(占90%),腺癌少见。

  食管癌的发病原因:多因素共同作用。食管癌的发病原因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域因素:主要与地区饮食习惯、环境污染等因素有关。2.饮食习惯:长期食用腌制、熏烤、辛辣食物,以及缺乏膳食纤维的饮食,均可增加食管癌发病风险。3.吸烟和饮酒:长期大量吸烟、饮酒的人群易患食管癌。4.遗传因素:家族遗传可能导致食管癌的发病风险增加。5.疾病因素,有食管炎、Barrett食管(食管黏膜病变)的患者发生食管癌风险显著升高。

  食管癌的临床表现:早期隐匿,逐步加重。食管癌早期症状轻微且不典型,易被误认为“咽炎”或“胃病”。随着时间推移,症状逐渐加重。早期食管癌多表现为吞咽时有异物感:尤其是吞咽干燥食物时,感觉食物“卡”在胸口。部分患者伴有胸骨后隐痛或烧灼感,进食后加重,易被误认为“胃食管反流”。中晚期食管癌的典型症状包括:1.进行性吞咽困难,从难以咽下固体食物(如馒头),逐渐发展为连流质(如水)都难以下咽;2.呕吐黏液或食物,因食管梗阻导致进食后呕吐未消化食物;3.体重骤降,因进食困难造成营养不良,1-2个月内体重下降超10%;4.胸背部剧痛:提示肿瘤侵犯周围神经或骨骼;5.声音嘶哑或咳嗽:提示肿瘤转移至喉返神经或气管。一旦上述症状超过2周,请务必及时就医!

  食管癌检查与诊断:抽丝剥茧。初筛检查包括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和内镜检查。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是重要的初步筛查手段,患者通过口服含钡的悬浮液,利用X光透视观察食管形态,可发现食管黏膜异常、管腔狭窄或溃疡。胃镜检查是通过内镜直接观察食管黏膜,发现早期病变(如糜烂、斑块),并钳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确诊率超95%,是诊断食管癌的金标准。分期检查包括超声内镜(EUS)、胸部CT/MRI和PET-CT等。超声内镜用于评估肿瘤侵犯深度及周围淋巴结转移。胸部CT/MRI用于判断肿瘤是否侵犯气管、主动脉等重要器官。PET-CT用于排查全身远处转移灶。

  食管癌的防治原则:预防是关键。食管癌的预防尤为关键。首先,远离危险因素,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拒绝“趁热吃”,65℃以上热饮被W HO列为2A类致癌物,建议食物温度低于60℃;进食时细嚼慢咽;少吃腌制食品(咸鱼、酸菜等),其所含亚硝酸盐可转化为强致癌物亚硝胺;戒烟限酒,吸烟者食管癌风险增加3-8倍,酗酒者(每日酒精>40g)风险增加7倍;多吃新鲜蔬果(每日摄入500g新鲜蔬菜+200g水果),其所含的维生素C、叶酸等可阻断亚硝胺合成。其次,做到早筛早诊:对50岁以上、有家族史或长期吸烟饮酒者的高危人群,建议至少每2年做一次胃镜;治疗癌前病变,包括Barrett食管、食管炎等患者,需定期随访,必要时行内镜下射频消融术。治疗方面需遵循分期治疗的科学原则,对早期(黏膜内癌)患者,选择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SD)创伤小、治愈率高(5年生存率>95%);对于局部进展期患者,则采取手术切除(如食管癌根治术)联合放化疗的策略;对于晚期患者,则以化疗、免疫治疗(如PD-1抑制剂)等药物姑息治疗为主。

  结语。食管癌虽然凶险,但可防可控。三个"20"原则需牢记:热食晾至40-50℃再食用(温度降20℃);细嚼慢咽减轻食管负担(每口嚼20下);吞咽不适超20天(40岁后)立即检查。让我们从今天开始,给食管多一份温柔,少一分伤害。毕竟,这条短短25厘米的通道,承载着我们品尝人生百味的幸福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