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版 科普

老年人肺内感染预防:这些生活细节能救命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5月12日

  □费县马庄中心卫生院 孙晓飞

  肺内感染是老年人健康的一大“隐形杀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免疫力逐渐下降,肺功能衰退,呼吸道屏障功能减弱,老年人成为肺内感染的高危人群。数据显示,肺内感染不仅是老年人住院的常见原因,更可能引发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许多家庭因忽视日常预防细节,导致病情延误或反复,给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蒙上阴影。

  老年人肺内感染的常见原因。老年人肺内感染的常见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可归结为生理机能衰退、基础疾病影响、免疫功能下降以及环境与生活方式因素。生理机能衰退是基础诱因。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呼吸系统结构逐渐老化,肺泡弹性减弱、支气管黏膜纤毛运动功能下降,导致呼吸道分泌物清除能力降低,病原体更易滞留并引发感染。同时,吞咽功能减退可能增加误吸风险,使口腔或胃内容物进入肺部,进一步诱发吸入性肺炎。基础疾病与免疫功能下降形成双重打击。许多老年人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这些疾病不仅直接损害肺部功能,还会通过慢性炎症、代谢紊乱等途径削弱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易导致呼吸道黏膜屏障受损,使细菌、病毒更易侵入;而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感染风险显著升高。环境暴露与不良生活习惯是重要推手。空气污染、被动吸烟、室内通风不良等环境因素会加剧呼吸道刺激,增加病原体定植概率。此外,营养不良(如蛋白质、维生素缺乏)、长期卧床导致痰液淤积、口腔卫生差(口腔细菌误吸)等行为,也会降低局部抵抗力。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更易诱发黏膜损伤,而季节交替时温差变化可能使免疫力进一步下降。

  关键生活细节。科学预防老年人肺内感染需从生活细节入手,通过多维度策略构建防护屏障。日常习惯优化是基石。饮食上应保证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和维生素(如新鲜果蔬)摄入,增强黏膜修复能力;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保持呼吸道湿润,促进痰液稀释排出。适度运动不可或缺,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活动可改善心肺功能,减少卧床时间,降低坠积性肺炎风险。同时,充足睡眠(每日7-8小时)能调节免疫细胞活性,提升机体抵抗力。呼吸道健康管理需精准施策。戒烟是首要任务,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破坏纤毛运动功能,显著增加感染概率;流感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可使重症风险降低50%以上。每日进行深呼吸训练(如腹式呼吸),可增强肺泡通气量;定期清洁口腔,饭后用淡盐水漱口,能减少口腔细菌误吸至肺部的可能。环境与卫生管理是隐形防线。居家环境需保持通风,每日开窗30分钟以上,降低室内病原体浓度;使用加湿器维持湿度40%-60%,避免呼吸道黏膜干燥。手卫生至关重要,接触公共物品后、餐前便后需用七步洗手法清洁,阻断病毒传播链。冬季外出佩戴口罩,可过滤空气中悬浮的细菌微粒。

  家庭与社区协同防护。家庭与社区协同防护是构建老年人肺内感染防控网络的关键环节,需通过资源整合与责任共担,形成“居家监测-社区支持-专业干预”的联动机制。家庭护理是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家属应掌握基础健康监测技能,每日观察老年人体温、呼吸频率(正常静息状态下12-20次/分钟)及痰液性状,发现异常(如发热、脓性痰)及时就诊。对于卧床或行动不便者,需协助定时翻身拍背,利用重力促进痰液排出,每次拍背5-10分钟,力度以不引起疼痛为宜。同时,家庭环境管理不容忽视,定期清洁空调滤网、更换枕芯被褥,减少尘螨滋生;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高频接触表面(如门把手、遥控器),降低交叉感染风险。社区支持提供持续性保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针对慢性病患者制定个性化随访计划,例如每季度一次肺功能检测、每半年一次疫苗接种提醒。通过举办健康讲座普及预防知识,演示正确洗手、口罩佩戴方法;组织家庭护理技能培训,教授海姆立克急救法、吸痰器使用等实用技能。此外,社区可搭建互助平台,鼓励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结对,协助完成购物、取药等外出活动,减少暴露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