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版 科普

读懂血常规报告单上的“↑↓”密码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5月12日

  □临沭县店头镇中心卫生院 武帅

  当你拿到一份血常规报告单,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和令人不安的“↑↓”符号时,是否感到一头雾水?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值变化,实际上是身体发出的重要“健康信号弹”。作为临床最基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能在几毫升血液中揭示出人体三大关键系统的运行状态:红细胞携氧能力的强弱、白细胞防御部队的战斗力,以及血小板止血修复部队的应急水平。据统计,在普通门诊中,约30%的患者血常规报告存在至少一项异常指标,但其中真正需要医学干预的不足5%——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学会区分哪些是"警报",哪些只是"误报"。

  血常规的基本构成与检测原理。血常规(Complete Blood Count,CBC)是临床最常用的血液检测项目之一,通过分析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和理化特性,为医生提供关于患者健康状况的重要线索。一次标准的血常规检测通常包含三大类细胞系统——红细胞系、白细胞系和血小板系,共计20余项参数。现代全自动血液分析仪采用流式细胞术结合电化学检测的原理,可在1分钟内完成对微量血液样本(约0.5毫升)的精准分析。检测时,抗凝处理后的血液被吸入仪器后,首先通过电阻抗法计数细胞数量:当血细胞通过微孔时会产生与细胞体积成正比的电脉冲信号,从而区分红细胞(直径7-8μm)、白细胞(10-15μm)和血小板(2-3μm)。更先进的仪器会结合激光散射技术和荧光染色,不仅能计数细胞,还能分析细胞内部结构,例如通过血红蛋白与试剂的化学反应定量测定血红蛋白浓度(Hb),或利用核酸染料区分白细胞亚群。

  红细胞的“氧气运输密码”。红细胞是人体内最勤劳的“氧气快递员”,其核心使命是通过血红蛋白(Hb)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全身组织,同时将二氧化碳带回肺部排出。这一过程的效率直接决定了机体的能量代谢水平,而血常规中的红细胞参数正是破译这一运输系统是否正常运行的“密码”。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b)和红细胞压积(HCT)是评估携氧能力的三大核心指标。成年男性正常Hb范围为130-175g/L,女性为115-150g/L,若Hb低于正常值下限,即提示贫血——此时血液携氧能力下降,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贫血的原因多种多样:缺铁性贫血(占所有贫血的50%以上)表现为Hb↓+MCV(平均红细胞体积)<80fL,常见于月经量多的女性或消化道出血患者;巨幼细胞性贫血则因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导致MCV>100fL,红细胞体积增大但功能缺陷;而慢性病性贫血(如类风湿关节炎)通常伴随铁代谢异常,表现为Hb轻度降低且MCV正常。红细胞参数升高(↑)同样值得警惕。当RBC、Hb、HCT同步上升时,可能是机体对缺氧的代偿反应,例如长期吸烟者或高原居民因空气中氧分压低,会刺激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促进骨髓造血。然而,病理性增多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一种骨髓增殖性疾病)会导致血液黏稠度急剧上升,增加血栓风险,这类患者的Hb常超过185g/L,且可能伴随脾肿大和皮肤潮红。

  白细胞的“免疫防御密码”。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精锐部队",其数量和类型的变化直接反映了机体当前的"战斗状态"。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W BC)及分类(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就像一套精密的"免疫密码",能够揭示感染类型、炎症程度甚至潜在血液疾病。正常成人W BC范围为(4-10)×109/L,当这一数值显著波动时,往往暗示着身体正在应对某种威胁。中性粒细胞(占WBC的50%-70%)是抗击细菌感染的"先锋部队",其快速升高(>7.5×109/L)常见于肺炎、阑尾炎等急性细菌感染,严重时可见"核左移"现象(未成熟中性粒细胞增多);而淋巴细胞(20%-40%)则是病毒克星,在流感、EB病毒感染时会显著增加,某些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还可引发"异型淋巴细胞"这一特殊形态。白细胞的减少同样蕴含重要信息。WBC<4×109/L可能源于病毒抑制骨髓造血(如流感后一过性减少),长期接触苯等化学毒物,或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对造血系统的攻击。特别值得警惕的是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粒细胞减少症),这会大幅增加细菌感染风险,化疗患者因此需要特别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