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版 科普

肿瘤患者治疗后乏力虚弱咋改善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5月12日

  □暨南大学附属顺德医院肿瘤科 陈冠侨

  肿瘤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常常面临身体乏力虚弱的问题。这种状态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延缓康复进程。为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这一困扰,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康复训练指南。

  认识肿瘤患者治疗后乏力虚弱的原因。手术创伤:手术对身体是巨大创伤,术中失血,术后身体要消耗大量能量修复受损组织。大型手术如肺癌根治术、肝部分切除术等,患者术后身体极为虚弱,恢复元气需较长时间,且手术可能影响重要器官功能,导致整体机能下降,引发乏力。化疗副作用:化疗药物在杀灭肿瘤细胞时,也会损害正常细胞,尤其是骨髓造血干细胞。这会造成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减少。红细胞减少引发贫血,使血液携氧能力下降,身体各组织器官因得不到充足氧气而使人感到乏力。放疗影响:放疗区域组织受射线损伤,产生炎症反应,消耗身体能量,使患者出现疲劳症状。肿瘤本身分泌的特殊物质会干扰身体代谢、免疫和神经系统功能,加重乏力感。心理因素:肿瘤患者得知病情后,承受巨大心理压力,对治疗的担忧、对预后的恐惧等不良情绪,会影响睡眠和食欲,进一步加重身体疲劳感。

  科学康复训练的原则。个性化原则:每个患者病情、身体状况、年龄不同,康复训练计划需因人而异。年轻、身体状况好的患者恢复能力较强,训练可相对积极;年老体弱、有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训练强度和进度要谨慎安排。循序渐进原则:康复训练不可急于求成,应遵循渐进过程。从简单动作和低强度活动开始,随着患者身体机能逐步恢复,逐渐增加训练难度和强度。如先进行简单床上肢体活动,再过渡到坐起、站立、行走训练。全面性原则:康复训练不仅要关注身体运动能力恢复,还要注重整体身心健康。要涵盖身体各部位训练,包括上肢、下肢力量训练,身体平衡能力和心肺功能锻炼等。同时,心理调节也不能忽视,通过心理辅导、放松训练等,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增强康复信心。

  康复训练方法。1.术后早期康复(1-2周)。这个阶段患者身体虚弱,以床上活动为主。四肢屈伸运动:指导患者进行手臂和腿部屈伸动作,手臂缓慢向上伸直、再放下,腿部缓缓弯曲、伸直,每个动作每天做3-4组,每组重复10-15次,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翻身练习:在家人或医护人员协助下,患者尝试翻身,从一次翻身开始,逐渐增加次数,每天3-5次,有助于防止肺部并发症,促进身体恢复。呼吸训练:采用深呼吸和缩唇呼吸法。深呼吸时,患者慢慢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再缓缓呼气,每次呼吸持续5-10秒,每天进行5-10组。缩唇呼吸是闭嘴经鼻吸气,然后缩唇缓慢呼气,呼气时间是吸气时间的2倍左右,可改善肺功能。2.术后中期康复(2-6周)。此时患者身体状况有所改善,可增加坐起、坐位平衡训练和初步步行训练。坐起和坐位平衡训练:先在家人搀扶下慢慢坐起,调整呼吸后,能独立坐起者进行坐位平衡训练。在身体前方放稳定物体,双手向前伸,保持坐姿稳定,每次训练时间从5-10分钟开始,逐渐增加到20-30分钟。步行训练:患者在床边进行站立练习,感受身体重心转移,然后尝试短距离步行,开始每次5-10米,每天2-3次,随着体力恢复,增加步行距离和次数。3.术后后期康复(6周以后)。这个阶段患者身体机能进一步恢复,可结合有氧运动与力量训练。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相结合:有氧运动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散步速度以感觉舒适为宜,每天坚持30-60分钟;太极拳动作舒缓,能调节呼吸、增强心肺功能和肌肉力量,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简单招式练习,如起势、野马分鬃等,每天练习1-2次。力量训练使用弹力带进行手臂和腿部抗阻训练,每侧手臂3-4组,每组10-15次;站立位抬腿,每次抬起保持5-10秒,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3-4组。

  结语。总之,肿瘤患者治疗后乏力虚弱是常见现象,但通过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大部分患者可逐步改善身体状况,提高生活质量,为后续康复和治疗奠定良好基础。患者应保持积极心态,配合康复训练,相信自己能战胜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