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市稻田中心卫生院 葛汝刚
在现代社会,脑血栓已经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它不仅可能导致偏瘫、失语等严重后果,还可能危及生命。其实,脑血栓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通过了解其成因,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我们完全可以远离血管“堵塞”的危机,守护大脑健康。
脑血栓的成因:血管“堵塞”的背后。脑血栓,简单来说,就是脑血管内形成血栓,导致局部血流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引发功能障碍。它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的“老化”。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栓最常见的病因。血管内壁长期受到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因素的损害,逐渐变得粗糙,低密度脂蛋白等物质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这些斑块就像血管内的“水垢”,逐渐堵塞血管,影响血流。如果斑块破裂,还会形成血栓,进一步阻塞血管。2.高血压:血管的“隐形杀手”。高血压会长期对血管壁造成压力,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同时,血压波动还可能引发血管痉挛,使血流更加不畅,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3.高血脂:血管的“油腻负担”。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过高,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这些“油腻”物质沉积在血管壁上,不仅缩小了血管的管腔,还可能形成不稳定的斑块,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4.糖尿病:血管的“甜蜜陷阱”。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容易形成血栓。此外,糖尿病还可能引发微血管病变,进一步加重脑血栓的风险。 5.不良生活习惯:血管的“隐形推手”。吸烟、酗酒、久坐不动、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对血管造成损害。例如,吸烟会损伤血管内膜,酗酒会导致血压波动,久坐不动会减缓血液循环,这些都可能成为脑血栓的诱因。
脑血栓的早期信号:身体的“报警器”。脑血栓的形成并非悄无声息,身体往往会发出一些早期信号,提醒我们注意血管健康:1.头晕头痛:大脑的“求救信号”。突然出现的头晕、头痛,尤其是伴随恶心、呕吐,可能是脑部供血不足的表现。这种症状可能是短暂性的,但也可能是脑血栓的前兆。2.肢体麻木无力:身体的“异常反应”。一侧肢体突然出现麻木、无力,例如手抬不起来或走路时腿抬不起来,可能是脑血栓影响运动神经的表现。3.言语不清:大脑的“语言障碍”。突然说话不清、流口水,甚至听不懂别人说话,可能是脑血栓影响语言中枢的表现。4.视力模糊:眼睛的“异常信号”。单眼或双眼突然出现视物模糊、一过性黑蒙,可能是脑部供血不足影响视觉神经的表现。
预防脑血栓:从生活习惯入手。脑血栓的预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从生活习惯入手,全面呵护血管健康:1.健康饮食:血管的“营养卫士”。低盐饮食:减少钠的摄入,有助于控制血压。低脂饮食: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控制血脂水平。低糖饮食:避免高糖食物,防止血糖波动。多吃新鲜蔬果: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有助于血管健康。2.适度运动:血管的“活力源泉”。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瑜伽等。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血管弹性,降低脑血栓的风险。3.控制基础疾病:血管的“稳定保障”。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将其控制在正常范围内。4.戒烟限酒:血管的“保护屏障”。吸烟和酗酒都会对血管造成严重损害,戒烟限酒是预防脑血栓的重要措施。5.规律作息:血管的“修复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有助于身体修复和血管健康。
脑血栓的医学干预:科学治疗是关键。如果已经出现脑血栓的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医学干预:1.药物治疗:溶解血栓,改善循环。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防止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形成风险。抗凝药物:如肝素,可防止血液凝固,减少血栓扩展。溶栓药物:如尿激酶,可在急性期溶解血栓,恢复血流。2.手术治疗:清除血栓,疏通血管。对于严重血管狭窄或血栓形成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介入治疗或机械取栓,以恢复血流。3.中医治疗:活血化瘀,调理身体。中医通过活血化瘀、芳香开窍等方法,辅助治疗脑血栓,常用药物包括丹参、通脉舒络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