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邑县中医医院 李红
深静脉血栓,指的是血液在深静脉内部出现了不正常的凝结现象,从而产生了血栓。常出现在下肢静脉当中,DVT另外会造成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很有可能引发诸如肺栓塞等并发症,进而威胁到生命安全。外科病人因为手术伤口,长时间卧床休息,麻醉等因素,其患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大幅增加,对此,防范DVT对于降低病人并发症概率,改善医治成效,加快康复进程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近年来,探究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深静脉血栓(DVT)风险评估是制订有效防范策略的基础,对外科患者而言更为重要,术前针对病人展开系统性的血栓风险评估,能尽早筛查高危群体,引导临床选择恰当的防范手段,常见的考量工具包含Caprini评分体系,Padua预估评分等等。Caprini评分体合适性强,因此在外科学科得到广泛应用,结合病人的年龄,手术种类,先前有无血栓历史,活动水平,肿瘤,肥胖,怀孕,以前的心脑血管疾病等诸多要素来进行综合性打分,并把病人划归到低危,中危,高危或者极高危层级当中。评定时要全方位收集病史资料,还要配合体格检查及静脉超声这样的辅助检查来进一步明确血栓倾向。对处于高危状态的患者而言,例如做了大型骨科手术或腹部肿瘤手术的人,就要加大预防力度。采取机械性防护加上药物抗凝的双重手段。针对中度危险的病人,可酌情挑选一些预防方法,而低危人群主要依靠尽早下床活动或机械防护来达到预防目的。
非药物预防措施。非药物预防措施属于DVT预防的关键因素,适用于低危或者中危患者,对比于药物疗法,其具备更低的出血风险。可被多种外科病人所采纳,例如常见的非药物预防手段,包含尽早开始活动,采用机械性防护举措以及实施物理治疗等。早期活动属于DVT预防的重要方法,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有益于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减少血液淤积,降低血栓产生概率。大部分外科病人术后应尽早起床走动,可减小静脉血栓的出现几率,尤其对于那些处于高位风险的病人而言,早期活动对患者病情康复更为关键。但是对某些重症病人或手术风险较高的病人而言,其活动的时间和力度需依照具体病情来定,需在医生的引导下慢慢提升活动量。机械性防护手段包含利用弹力袜,间歇式气动加压装置(IPC)以及足底泵按摩等。通过施加外部压力来推动血液循环,阻止血液淤积于静脉之内,从而降低形成血栓的可能性,弹力袜凭借其匀称的压力促使血液流动,适合于接受下肢手术的患者。IPC装置通过按时充气放气,模仿行走过程中肌肉的收缩动作,更进一步提升血液回流的速度,针对长时间卧病在床的人群来说,IPC设备成了一项常规的防范举措。物理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预防手段,特别针对存在活动受限情况的患者而言,通过足趾运动,踝泵运动等物理治疗手段,可在不给患者造成额外负担的前提下,对患者下肢静脉的血液循环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从而有利于降低患者出现血栓的风险。
药物预防措施。药物预防措施在DVT的预防当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对高危患者而言,常见的药物预防方法包含使用抗凝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LMW H),未分级肝素(UFH)以及直接口服抗凝药物(DOACs)等。低分子肝素(LMW H)属于常见的抗凝药剂,具备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而且出血风险较低。LMWH主要通过对凝血因子Xa以及凝血酶的活性加以抑制来发挥抗凝效果,对大多数外科病人而言,特别在术后初期阶段,会把LMW H当作标准预防用药,往往会在术前及术后某个时段开始给药。直接口服抗凝药是近年兴起的抗凝药,具备固定剂量、不用常规监测等特性。适合于不适宜长时间打针的患者。DOACs通过抑制凝血因子Xa或者直接抑制凝血酶,可以有效地阻止血栓产生,且出血风险较低。很合适手术后处于康复阶段的患者,用药预防到底要选哪种药,应遵照病人自身的风险、手术种类、并发症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