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版 科普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指南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5月12日

  □泰安市岱岳区黄前镇卫生院 鞠玉慧

  在我国,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已分别超过3亿和1.4亿,但居家护理的规范率不足30%,错误认知导致的并发症发生率居高不下。调查显示,68%的患者存在自行调整用药的情况,52%的监测数据记录不准确,这些误区直接影响了疾病控制效果。事实上,规范的家庭管理可使高血压控制率提升至75%,糖尿病患者并发症风险降低60%。然而,常见的认知偏差如“无症状就停药”“血糖越低越好”等观念,仍在严重威胁患者健康。

  慢性病居家护理现状与误区。我国慢性病防控形势严峻,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仅为16.8%,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不足50%,而居家护理中的认知误区是导致这一现状的重要原因。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超过65%的患者存在自我监测不规范问题,其中38%的血压测量未遵循“静息5分钟”的基本要求,导致读数误差达10-15mmHg。用药方面,57%的高血压患者擅自调整用药剂量,29%的糖尿病患者错误认为“血糖正常即可停药”,这些行为使得并发症风险增加2-3倍。饮食管理误区更为普遍,42%的患者将“低盐饮食”误解为“无盐饮食”,引发低钠血症;31%的糖尿病患者过度限制主食摄入,反而诱发酮症。监测设备使用问题同样突出,市售血压计中仅23%通过国际标准(ESH/AAMI)认证,家庭血糖仪定期校准率不足40%,造成“假性正常”的监测结果。运动干预方面,58%的高血压患者选择不恰当的剧烈运动,而41%的糖尿病患者误认为“只要运动就能降糖”,忽视运动前后血糖监测。最危险的误区在于症状判断,约72%的患者无法正确识别高血压危象(血压>180/120mmHg伴靶器官损害症状),49%的糖尿病患者不能及时辨别低血糖(<3.9mmol/L)早期症状。这些认知偏差直接导致我国居家慢性病患者急诊就诊率比规范管理者高出80%,住院率增加60%。

  科学监测技术指南。慢性病居家管理的核心在于精准监测,规范操作可使数据可靠性提升80%。血压监测应选用通过ESH/AAMI认证的电子血压计(误差<5mmHg),测量前静坐5分钟(心率<80次/分),采用“三同一”原则:每日固定时间(推荐晨起后1小时内)、相同体位(坐姿靠背)、固定手臂(通常为非优势手)。袖带下缘距肘窝2-3cm,保持心脏水平,连续测量3次间隔1分钟,取后两次平均值。研究显示,这种标准化操作可使“白大衣高血压”误诊率降低60%。血糖监测需符合ISO15197标准的血糖仪(误差<15%),采用七点法:空腹(正常值4.4-7.0mmol/L)、三餐后2小时(<10mmol/L)及睡前(5.6- 7.8mmol/L),采血时避免挤压(第一滴血弃用),试纸开封后需30天内用完。动态监测方面,推荐使用经FDA认证的24小时动态血压仪(每30分钟自动测量),其识别夜间高血压的灵敏度达92% ;持续血糖监测系统(CGMS)每5分钟记录组织液葡萄糖值,能发现90%的无症状低血糖。

  用药安全管理。慢性病患者居家用药安全是疾病管理的核心环节,规范用药可使治疗有效率提升至85%以上。降压药物需严格按时服用:ACEI类(如依那普利)应在晨起空腹服用(避免食物影响30%吸收率),钙拮抗剂(如氨氯地平)建议晚间服用以更好控制晨峰血压(降低晨起血压波动达15mmHg),利尿剂(如氢氯噻嗪)需在上午使用(避免夜间频繁排尿)。漏服补救方案需科学把握:短效药(如硝苯地平普通片)漏服2小时内可补服,长效药(如缬沙坦)超过下次用药时间50%则跳过。降糖药物更需精准管理:二甲双胍需随餐服用(减少30%胃肠道反应),磺脲类(如格列美脲)应在餐前30分钟服用(保证药效峰值与餐后血糖匹配),基础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需每天固定时间注射(时间窗误差不超过1小时)。胰岛素注射需遵循“123法则”:1个月更换注射部位(按腹部→大腿→手臂→臀部轮换),2cm间距避免脂肪增生(通过触诊检查),3秒缓慢推注(确保完全注入)。药物不良反应识别要点:ACEI类咳嗽多发生在用药2周后(发生率15-20%),表现为无痰干咳;二甲双胍相关腹泻多出现在用药初期(2-4周内);低血糖(血糖<3.9mmol/L)早期表现为冷汗(额部最明显)、心悸(心率>100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