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版 科普

科学健身的“防伤指南”与慢性病预防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5月12日

  □阳信县水落坡镇卫生院 张晓苑

  在人类与慢性病旷日持久的博弈中,运动正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新军”。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缺乏运动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500万,其危害程度已与吸烟、高血压并列为三大可预防健康风险。与此同时,运动损伤的阴影却悄然笼罩着公众健康:我国每年因运动不当导致的急性损伤病例超2000万例,慢性劳损患者占健身人群的35%以上,膝关节软骨磨损、跟腱炎、腰椎间盘突出等“运动病”已成为骨科门诊的“常客”。这一矛盾现象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运动既是健康良药,也可能是伤病诱因,其关键在于能否跨越“盲目跟风”与“科学指导”之间的认知鸿沟。

  从“运动处方”到“风险防控”。1.基于健康需求的“靶向干预”。科学健身的起点是以医学证据为基础的个体化运动方案设计,其本质是对慢性病风险因子的“靶向清除”。运动处方需综合考量三大维度:生理特征:年龄、性别、基础代谢率(BMR)、心肺功能储备(如最大摄氧量VO2max)等指标决定运动强度上限。例如,中老年人群因肌肉量流失与骨密度下降,需优先选择低冲击运动(如水中健身操、功率自行车),并控制抗阻训练负荷在1RM 的50%-60%。疾病状态:慢性病类型与病程阶段直接关联运动类型选择。例如,糖尿病前期患者需通过“餐后短时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提升胰岛素敏感性,而冠心病患者则需以“持续低强度有氧运动+呼吸肌训练”为核心,避免静息心率波动>30%。2.贯穿全流程的“安全阀机制”。运动前风险筛查:采用“三级评估体系”识别高危人群。一级筛查(问卷法)排查禁忌症(如未控制的高血压、近期骨折史);二级筛查(体测法)通过体态评估(如足弓塌陷检测)、关节活动度测试(如肩袖肌群力量比对)定位薄弱环节;三级筛查(医学检查)针对特殊人群(如孕妇、肿瘤康复者)进行心电图、骨密度等专项检测。运动中负荷管理:建立“心率-RPE-疲劳度”三维监控体系。以心率为例,通过卡沃宁公式(220-年龄)计算靶心率区间,并利用智能穿戴设备实时预警超限风险;RPE量表(6-20级)则通过主观感知量化运动强度,避免因环境干扰(如高温高湿)导致生理指标失真。运动后损伤预警:依托生物力学传感器与AI算法构建“运动损伤预测模型”。例如,通过足底压力分布图识别步态代偿模式,提前3-6个月预警膝关节软骨磨损风险;通过肌电信号(EMG)监测肌肉激活顺序异常,纠正深蹲时膝内扣、硬拉时下背反弓等高危动作。

  运动损伤的“防伤指南”。1.一级预防:未伤先防,夯实安全基底。热身激活:采用“渐进式动态拉伸”替代传统静态拉伸。例如,跑步前先进行5分钟慢跑热身,再针对臀中肌(蚌式开合)、腘绳肌(单腿硬拉触地)等易损肌群进行弹力带抗阻激活,使目标肌群血流量提升40%-60%。装备适配:根据运动类型选择“减震-支撑-透气”三位一体装备。例如,篮球鞋需具备中底碳板抗扭转(降低踝关节扭伤风险38%)、足弓支撑模块(分散足底压力25%)与透气网面(减少足部真菌感染率17%)。2.二级预防:伤中止损,阻断代偿链。动作纠偏:通过生物力学反馈及时修正错误模式。例如,硬拉时若出现“骨盆前倾-腰椎反弓”代偿,需降低重量并强化核心肌群(如平板支撑+死虫训练),直至脊柱中立位控制能力达标(压力传感器显示腰腹肌群激活比例>60%)。负荷调控:采用“RPE量表+心率区间”双轨制管理强度。例如,中老年健身者将运动强度控制在RPE11-13级(稍感费力)且心率不超过(220-年龄)×70%,避免因过度训练导致肌腱微损伤累积。3.三级预防:伤后重启,规避二次伤害。急性期处理:严格遵循POLICE原则(保护-适当负重-冰敷-加压包扎-抬高)。例如,踝关节扭伤后立即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压力20-30mmHg),48小时内每小时冰敷15分钟,可减少肿胀50%以上。康复期回归:制定“离心收缩-等长收缩-向心收缩”渐进式训练计划。例如,跟腱炎患者康复初期进行坐姿提踵(离心阶段控制3秒),中期转为单腿站立平衡训练(等长收缩),后期恢复跳绳(向心收缩),全程通过肌电图(EMG)监测肌肉激活同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