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脑卒中发病人群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经济负担重的特点,极大地威胁着居民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在脑卒中的防治体系中,颈动脉超声检查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心血管病筛查体检人群的超声报告中,“颈动脉斑块”的提示十分常见,而人们之所以谈斑块稳定性,是因为担心斑块不小心破裂堵塞血管,导致脑梗,甚至危及生命。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不仅是血管老化的标志,更是脑卒中的重要预警信号。那么,颈动脉斑块到底有多严重?又该如何判断其危险性?
颈动脉斑块的分类与特点
颈动脉斑块主要分为稳定型和易损型两大类。稳定型斑块相对安全,其表面光滑、外形规则,在超声检查中表现为强回声,这类斑块不易导致症状性颈动脉栓塞或闭塞,引发脑卒中的风险相对较小。而易损斑块则不然,即便其狭窄程度不严重,也更容易引发脑卒中等严重后果。易损斑块在超声下表现为表面不光滑、形状不规则、低回声为主、低无回声或极低回声斑块、纤维帽破裂的斑块以及斑块表面溃疡等情况。混合性斑块则是强弱回声混杂,其风险介于稳定型斑块和易损型斑块之间。
颈动脉斑块的风险评估
判断颈动脉斑块是否危险,主要看斑块性质稳定性和颈动脉狭窄度。
斑块性质的判断:斑块的稳定性主要通过超声结果的回声来判断。稳定型斑块也称为硬斑块,表现为表面光滑、外形规则、强回声、多为钙化斑块;不稳定性斑块也称为软斑块,表现为溃疡状、形状不规则、低回声、富含脂质成分;混合性斑块则呈现强弱回声混杂的特征。稳定性斑块导致脑卒中的风险较小,不稳定性斑块由于容易脱落阻塞血管,导致脑卒中的风险较高,混合性斑块的风险则处于两者之间。
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斑块大小常用“长度(mm)×厚度(mm)”表示,但在判断斑块是否危险时,参考斑块的大小意义不大,重点应看管腔狭窄的程度。如果稳定性斑块所致颈动脉狭窄小于50%,属于轻度,一般不会对脑部产生影响;当颈动脉狭窄在50%-69%时,属于中度,危险性相应增加;若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大于70%-99%,属于重度,引发脑卒中的风险较大;血管狭窄达99%-100%,血管闭塞,无血流通过,需要及时医疗干预。
颈动脉斑块的防治策略
生活方式:当超声检查发现有颈动脉斑块,需保持饮食均衡,减少肥肉、动物内脏、奶油、油炸食品等高脂食物的摄入,少食用腌制食品、酱料和高盐高糖零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及优质蛋白的食物,并需要保证饮食的多样性;多参加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等,颈椎保健操可能让血管更通畅;同时科学管理个人的体重,严格戒烟并对饮酒量进行限制。这些措施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对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具有积极意义。
药物治疗:对于心血管风险显著升高的人群,若同时存在胆固醇水平异常升高,需尽早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对于复发性心血管事件患者,可能需采取更严格的胆固醇管理策略,临床常用他汀类降脂药物等。若患者无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一般无需他汀类药物治疗,但患者需积极地调整生活方式,通过控制每日热量摄入、优化膳食结构、增加规律运动、科学减重、彻底戒烟限酒等措施,实现胆固醇水平调控与心血管风险降低。对于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的患者,需强化血压与血糖管理——通过规范治疗将血压、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以维持动脉内皮功能完整,减少胆固醇沉积的病理基础。这是由于高血压与糖尿病均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核心危险因素。
特殊情况的治疗:对于稳定性颈动脉斑块,若表现为均匀强回声斑块、纤维帽增厚、斑块表面平整光滑,且胆固醇在合理范围之内,是可以不必一定吃降脂药物的,不需要过度治疗,但需要定期监测斑块的形态及变化。对于易损斑块,引起血管腔狭窄大于70%以上的人群,以及已经发生过确切脑卒中事件的人群、动脉斑块表面溃疡的人群,建议采取他汀药降脂联合阿司匹林抗血栓治疗。需注意的是,颈动脉斑块并不是血栓,因此不能被溶栓药物溶解掉。我们常用的阿司匹林只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预防血栓形成,对于颈动脉斑块本身没有任何作用。对于那些因颈动脉狭窄引起脑梗死的患者,建议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其作用主要是为了预防在颈动脉斑块的部位形成血栓,进一步加重血管的狭窄,引起脑梗死。
正确认识颈动脉斑块
科学防治脑卒中
颈动脉斑块确实和脑梗存在一定的风险关系,但在防治过程中,患者无需过度忧虑。只要进行科学有效地治疗,就可以控制其风险,并且通过优化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使其稳定。重视颈动脉超声检查,关注自己的血管健康,积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和规范的药物治疗,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守护自己的脑血管健康,远离脑卒中的威胁。(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 黄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