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县人民医院 张灵芝
在医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无创治疗正逐渐成为改善患者预后、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向。其中,超声介入技术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肿瘤、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病变等众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作为一种基于超声波特性的微创治疗手段,超声介入通过实时影像引导,将治疗能量精准作用于病变组织,既避免了传统开放手术的创伤,又克服了放射介入的辐射风险,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安全、高效、可重复的治疗新选择。
超声介入的基本原理。超声介入的基本原理基于超声波的独特物理特性及其在人体组织中的相互作用。超声波是一种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具有良好的方向性、穿透性和可聚焦性,能够在人体内传播并反射形成实时影像,为精准治疗提供可视化引导。其核心机制主要包括热效应、机械效应和空化效应:热效应通过超声能量在局部组织中的沉积,使靶区温度迅速升高至60℃以上,导致蛋白质变性、细胞膜破裂,从而实现肿瘤消融或止血;机械效应则利用超声波的振动直接破坏细胞结构,或通过微射流冲击使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促进药物渗透或细胞内容物释放;空化效应是超声波在液体中形成微小气泡并瞬间破裂的过程,产生的冲击波可进一步损伤病变组织。超声介入的操作依赖于实时超声影像的动态监测,医生通过探头精准定位病变位置,引导穿刺针或治疗探头避开重要血管和器官,将能量精确作用于目标区域。这一过程无需切开皮肤或暴露病灶,显著降低了手术创伤和并发症风险。例如,在肿瘤治疗中,超声可清晰显示肿瘤边界,确保消融范围完全覆盖病灶;在血管介入中,超声能实时显示血流状态,辅助导管精准置入狭窄部位。此外,超声的实时反馈特性允许医生根据组织反应动态调整治疗参数,实现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目标。这种将诊断与治疗融为一体的技术特性,使超声介入成为兼具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无创治疗新选择。
超声介入在常见病症中的应用。超声介入在常见病症中的应用广泛且深入,为多种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微创、精准的新方案。在肿瘤领域,超声介入技术已成为肝癌、肾癌等实体瘤的重要治疗手段,通过高频超声引导下的射频消融或微波消融,可直接作用于肿瘤组织,使其在高温下坏死,同时避免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晚期肿瘤,超声介入还可实现姑息性治疗,如通过穿刺引流缓解胆道梗阻或胸腔积液。在血管疾病方面,超声介入可精准定位血栓位置,利用导管溶栓或机械取栓技术恢复血流,亦可对狭窄血管进行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超声介入展现出独特优势,例如在帕金森病治疗中,通过聚焦超声技术可精准毁损异常神经核团,缓解震颤、僵直等症状;在慢性疼痛管理中,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术能准确阻断疼痛信号传导,避免传统盲穿操作的风险。
超声介入的优势与挑战。超声介入作为新兴的无创治疗技术,兼具显著优势与待解挑战。其核心优势在于微创性与精准性:借助高频超声的实时成像,医生可动态观察病灶及周边组织,引导穿刺针或治疗探头直达目标区域,避免传统手术的大范围组织损伤,患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同时,超声能量可聚焦于毫米级病灶,实现“精准打击”,例如在肝癌消融中可最大限度保留正常肝组织。此外,安全性高是另一突出特点,超声无电离辐射,可重复操作,适用于需多次治疗的患者,如子宫肌瘤的分期消融。该技术还具备适应症广的特性,从实体肿瘤到血管病变、从慢性疼痛到神经系统疾病,均可通过调整超声参数实现个性化治疗。然而,超声介入的推广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技术操作门槛高,需医生同时具备超声影像解读能力与精准穿刺技巧,培养周期长且专业人才稀缺。其次,能量穿透深度有限,对于深部或肥胖患者,超声能量衰减可能影响治疗效果,需结合其他技术(如造影增强)优化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