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邓福先
小宝宝白天还挺正常的,一到晚上就啼哭不安,蜷缩双腿、小脸涨红,喂奶、换尿布、轻拍安抚均无济于事,这种场景成了部分新手父母的“噩梦”。这种难以安抚的持续性哭闹到底是什么问题呢?本文从科学角度揭开婴儿夜间哭闹的真相:婴儿肠绞痛。
肠绞痛的定义与典型表现。医学定义:婴儿肠绞痛并非医学意义上的“疾病”,而是指健康婴儿出现的“阵发性过度哭闹综合征”。根据世界胃肠病学组织的定义,需满足以下条件:每周至少3天、每天持续超过3小时以上的难以安抚的哭闹,且持续3周以上,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如肠套叠、、肠道畸形、感染等)。这种症状常发生于出生后3周至4个月龄之间,典型特征为时间规律性:多集中于傍晚或夜间,哭声高亢尖锐,肢体动作剧烈(如蹬腿、握拳、弓背),面部涨红或苍白。常伴有腹胀、肠鸣音亢进(肚子咕噜响)、吐奶或肛门排气增多。
肠绞痛的成因。尽管肠绞痛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医学界普遍认为这是婴儿胃肠及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与内外环境刺激相互作用的结果:1.胃肠道功能未完善:婴儿肠道神经调控能力较弱,容易出现肠蠕动节律异常,导致胀气或暂时性痉挛等胃肠功能紊乱。此外,消化酶不足:如乳糖酶活性低,母乳或配方奶中的乳糖分解不完全,发酵产气加剧不适。2.中枢神经系统敏感化:痛觉阈值偏低:婴儿大脑对内脏信号的感知处于“过度反应”阶段,轻微胀气可能被大脑误判为剧烈疼痛。3.环境与互动因素:嘈杂环境、强光或陌生面孔等刺激可能加剧婴儿的紧张感,快速进食、吞咽空气等喂养方式均可能诱发不适。
科学应对策略:从家庭护理到医疗干预。1.家庭护理。腹部按摩与排气操: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轻柔打圈按摩,促进肠道蠕动,“蹬自行车”运动:握住婴儿双膝交替屈伸,模仿蹬车动作,帮助排气。飞机抱:让婴儿俯卧于家长前臂,减轻腹部压力。温热毛巾敷于腹部(温度不超过40℃),缓解痉挛性疼痛。母乳喂养者排查饮食中可能的致敏原(如乳制品、豆类),配方奶喂养儿可咨询医生是否需更换低乳糖或部分水解配方。2.环境与情绪管理。吸尘器声、雨声音频可模拟子宫内环境,降低婴儿觉醒度。用襁褓模拟子宫包裹感,增强婴儿安全感。家长情绪调节:疲劳会降低父母安抚效率,建议轮流值班并短暂离开哭闹现场平复情绪。3.何时需要就医?多数肠绞痛会在4月龄后自愈,但出现以下情况需警惕病理性因素:①哭闹伴随发热、呕吐频繁或血便、腹胀明显;②体重增长不达标或拒食;③抱哄喂奶均无法缓解,持续尖叫或嗜睡,精神差。④随着年龄的增长,不能缓解,并且有加重的趋势。
肠绞痛的常见误解。1.肠绞痛是父母照料不当引起的:肠绞痛与喂养方式、父母经验无关,纯属生理现象,责备父母只会加重家庭矛盾,科学应对才是关键。2.服益生菌能根治肠绞痛:益生菌可能缩短哭闹时间,但效果因菌株和个体差异显著不同,需遵医嘱使用。3.哭闹时用安抚奶嘴会惯坏孩子:6月龄前婴儿的吸吮需求是生理本能,安抚奶嘴可作为临时安抚工具,不影响长期性格发展。4.肠绞痛是牛奶蛋白过敏引起的,要喂氨基酸奶粉:牛奶蛋白过敏引起的肠绞痛,与喂养密切相关,喂奶制品后不久出现,回避牛奶后可缓解,而婴儿肠绞痛与喂养无明显相关性。
肠绞痛的科学展望。近年研究发现,婴儿肠绞痛可能是肠道菌群定植异常的早期表现,孕期母亲补充益生菌可能降低婴儿肠绞痛发生率。此外,神经发育干预(如婴儿抚触)能促进迷走神经张力,改善胃肠调节功能。基于肠道微生物与脑肠轴的精准干预或能成为解决方案 。
结语。婴儿肠绞痛考验着父母的耐心,也见证了生命的奇迹,理解其生理本质,掌握科学应对方法,少些焦虑,多些温暖,每一声啼哭背后的安抚,都在编织亲子间的纽带。肠绞痛终将随成长消散,留下的将是孩子与父母共同跨越挑战的珍贵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