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7版 科普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早期识别与家庭支持策略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4月28日

  □济南市长清区崮云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徐希云

  在人类社会的多元图景中,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仿佛来自遥远的星球,沉浸在自己独特的世界里,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感知和互动。他们被温柔地称为“星星的孩子”——这一充满诗意的称谓背后,是孤独症谱系障碍(ASD)这一发展性障碍带来的挑战。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组以社交沟通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及兴趣狭窄为核心特征的神经发育性疾病,其症状表现多样,从轻微的社交回避到完全无法建立情感联结,每个“星星的孩子”都拥有独特的“光谱”。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早期识别。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早期识别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却常因症状隐匿而被忽视。在生命最初的几年里,孩子的一些细微表现可能是重要的预警信号:婴儿期(0-1岁)可能表现为对呼唤无反应、极少注视他人眼睛,或过度安静、排斥拥抱;进入幼儿期(1-3岁),语言发育迟缓尤为突出,部分孩子始终沉默,或仅重复无意义的音节,同时可能痴迷于旋转物品、开关门等刻板行为,对玩具的玩法单一且重复;学龄前期(3-6岁),社交障碍愈发明显,他们可能回避同伴互动,难以理解他人表情与情绪,甚至无法用语言正确表达自身需求,常通过拉扯、尖叫等方式传递困惑。此外,感官异常也是重要线索,如对某些声音极度敏感、抗拒特定材质衣物,或沉迷于嗅闻物品、反复触摸光滑表面。家长需警惕的是,ASD症状具有极强的个体差异性,部分高功能孩子可能凭借较强的记忆力掩盖社交缺陷,直至学龄期因学业压力才暴露问题。早期筛查工具如M-CHAT量表可通过简单问答初步判断风险,而医学诊断需结合发育行为科评估、语言测试及家庭观察记录。

  家庭支持策略:从理解到行动。家庭支持策略是儿童康复的核心力量,需从认知重塑到具体行动系统性推进。首先,家长需直面诊断结果,通过专业书籍、线上课程或家长社群建立科学认知,理解ASD并非由教养方式导致,而是神经发育差异所致,从而缓解自责与焦虑。接受现实后,家庭内部需统一干预理念,避免“过度保护”与“严苛训练”的极端,以“尊重差异、挖掘潜能”为原则制定个性化计划。在具体行动中,家庭干预需融入日常生活场景:采用自然情境教学法(NAT),在洗漱、用餐时引导孩子模仿社交互动,如轮流等待、表达需求;利用结构化教学,通过视觉时间表帮助孩子理解每日流程,减少因不确定性引发的焦虑;针对感官敏感问题,可尝试深压按摩缓解触觉过敏,或佩戴降噪耳机削弱听觉刺激。同时,家长需主动学习基础干预技能,如应用行为分析(ABA)中的正向强化,用孩子喜爱的物品奖励正确行为,逐步建立社交与语言动机。

  常见误区与科学应对。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干预过程中,家长常陷入多重误区,需以科学认知破除迷思、指导行动。首要误区是“等待自愈”,部分家长幻想孩子随年龄增长会自然“开窍”,却忽视早期干预对重塑神经可塑性的关键作用。研究表明,2-6岁是语言与社交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延迟干预可能导致终身能力受限。另一常见偏见是将ASD归咎于“父母教养不当”,这种错误归因不仅加剧家庭自责,更阻碍其寻求专业帮助。事实上,ASD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与家庭环境无直接关联。此外,“追求治愈”的执念亦需调整,当前医学尚无法彻底消除ASD特质,但科学干预可显著提升生活质量,帮助孩子建立功能性技能。科学应对需从三方面着手:其一,建立“早期识别-及时干预”意识,若孩子出现不看人、不应答、重复行为等“预警信号”,应立即通过专业量表筛查并寻求发育行为科评估,避免错过黄金干预期。其二,摒弃“一刀切”干预模式,根据孩子能力制定个性化目标,例如对无语言儿童优先训练图片交换沟通系统(PECS),而非强迫口语表达;对高功能孩子则侧重社交思维与情绪管理训练。其三,以“终身支持”视角规划成长路径,接受孩子可能长期需要辅助的现实,同时关注其特长培养,如部分ASD儿童在绘画、音乐或机械记忆领域展现天赋,可发展为职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