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3版 科普

心肌炎恢复期,这些护理不能少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4月28日

  □河池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 陆姚茜

  心肌炎,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多数患者经过急性期治疗后,病情会逐渐好转,进入恢复期。但很多人误以为出院就万事大吉,其实,恢复期的护理对于患者的完全康复,以及预防疾病复发至关重要。

  什么是心肌炎?心肌炎是一种因感染、自身免疫反应或其他因素引发的心肌组织炎症性疾病,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乃至猝死。其常见诱因多样,病毒感染最为普遍,如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等,尤其在感冒或腹泻后需提高警惕;细菌感染如链球菌感染,也可能引发免疫反应攻击心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会使免疫系统错误攻击心肌组织;药物副作用、毒物接触(如酒精、化疗药物)或极端运动也可能诱发心肌炎。症状上,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类似感冒;典型症状则包括胸闷、心悸、呼吸困难,严重时可能出现晕厥或猝死;还有部分患者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但心肌损伤可能持续存在,需格外关注。心肌炎就像心脏遭遇的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当急性期过后,很多患者就进入了恢复期。不少人以为症状消失就万事大吉了,可事实并非如此。在恢复期,心脏仍处于脆弱阶段,需要精心呵护。

  生活作息:给心脏“充电”的良方。在心肌炎恢复期,规律作息对心脏的恢复意义重大。心脏在患病后较为虚弱,需要充足的休息来“自我修复”。建议每天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晚上尽量在11点前入睡。熬夜会使身体分泌过多肾上腺素,加重心脏负担,严重影响心脏恢复。适度活动同样不可或缺,但要循序渐进。初期可选择散步,每次20-30分钟,每天1-2次,以身体不感到疲劳为宜。随着身体恢复,可逐渐增加活动强度,如打太极拳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像快跑、打篮球这类高强度运动,可能会让心脏不堪重负,导致病情反复。

  饮食搭配:为心脏提供“优质燃料”。科学合理的饮食能为心脏恢复提供所需营养。日常饮食应遵循“三低一高”原则,即低盐、低脂、低糖、高维生素。盐摄入过多会增加心脏负担,每天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大约一啤酒瓶盖的量。减少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它们会升高血脂,影响心脏健康。可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菠菜、苹果、橙子等,为身体提供抗氧化物质,增强免疫力,助力心脏恢复。蛋白质是身体修复的重要原料,可适量摄入瘦肉、鱼类、豆类等优质蛋白质食物。同时,保持少食多餐的习惯,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加重心脏负担。

  情绪管理:为心脏营造“阳光心态”。情绪对心脏健康的影响不容小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使体内激素失衡,导致心率加快,增加心脏负担。在恢复期,患者要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尝试培养兴趣爱好,如绘画、书法、听音乐等,转移注意力,缓解心理压力。也可以与家人朋友多沟通交流,分享内心感受,获取情感支持。当情绪低落时,还可以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式放松身心,为心脏恢复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定期复查:心脏健康的“护航员”。定期复查是监测心脏恢复情况的重要手段。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医生能及时了解心脏功能的恢复状况,调整治疗方案。一般来说,出院后的1个月、3个月、6个月要各复查一次,之后根据医生建议确定复查频率。有些患者在恢复期自我感觉良好,就忽视了复查,这种做法存在很大风险。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心脏功能并未完全恢复,通过复查才能及时发现潜在问题,避免延误治疗。

  用药安全:为心脏恢复“保驾护航”。务必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能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每种药物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和疗程,随意用药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导致病情恶化。如果在服药过程中出现不适,如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不要惊慌,应及时告知医生,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心肌炎恢复期的护理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患者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悉心呵护心脏。从规律作息、合理饮食,到情绪管理、定期复查,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希望大家通过科学护理,让心脏重归健康,享受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