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1版 科普

中医养生:顺应四季,调和身心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4月28日

  □钦州市中医医院 王传芝

  遵循四季规律来养生调摄,不仅能帮助我们预防疾病、增强体质,还能实现身心的和谐平衡。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养生中的四季调摄原则,助您轻松掌握顺应自然的健康之道。

  春生:顺应阳气升发。春季特点:春季是大自然阳气回升、万物复苏的季节。此时,人体阳气也顺应自然趋势向上、向外舒展,因此,养生的关键在于顺应这股“生发”之气。1.作息调整:早睡早起是春季养生的关键,早睡利于肝脏在夜间排毒休养,早起则可呼吸新鲜空气,促进阳气生发,建议每日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春季也是户外运动的黄金时段,散步能促进血液循环,慢跑可增强心肺功能、提升代谢,放风筝能放松眼睛、活动关节。2.饮食调养:春季宜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菠菜、韭菜、香椿等,它们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补充营养、促进肠胃蠕动。草莓、樱桃等水果酸甜可口,能开胃健脾。尽量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的食物,以免加重肠胃负担,阻碍阳气生发。

  夏长:防暑养心安神。夏季烈日炎炎,气温升高,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养生重点在于防暑降温与调养心神。1.防暑措施:尽量避免在中午11点至下午3点高温时段外出。若必须外出,要做好防晒措施,同时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防暑药品。每天至少摄入1500-2000毫升水分,维持身体水分平衡。2.饮食调养:夏季饮食宜清淡爽口,多吃清热解暑食物。绿豆汤是经典消暑饮品,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水的功效。苦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苦瓜甙,能清热泻火、明目解毒。西瓜、冬瓜、黄瓜等瓜类蔬菜,水分含量高,且具有清热利水的作用。3.养心安神:夏季人们容易心情烦躁,情绪波动较大。中医认为,心在五行中属火,与夏季相应,所以夏季养心尤为重要。要保持心态平和,学会自我调节情绪。4.放松身心:适当进行游泳、瑜伽等放松身心的活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调节情绪,达到养心安神的目的。

  秋收:滋阴润肺防燥。秋季气候逐渐干燥,空气中湿度降低,人体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裂等“秋燥”症状。养生应着重润肺防燥,呵护肺部健康。1.饮食调养: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如梨、蜂蜜、芝麻、百合、银耳等。梨具有润肺止咳、清热化痰的功效,可生食、榨汁或炖煮后食用。蜂蜜早晚用温水冲服一杯,既能滋阴润燥,又能润肠通便。芝麻可炒熟磨粉加入粥中食用。百合、银耳可制作成百合粥、银耳羹等美食。2.环境调节:为缓解秋燥,保持室内空气湿润很重要。可以使用加湿器,将室内湿度控制在40%-60%之间。若没有加湿器,也可在室内放置水盆,通过水分自然蒸发增加空气湿度。3.作息调整:秋季作息要早睡早起,早睡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增强身体抵抗力,应对秋季多变的气候。

  冬藏:保暖益肾养阳。冬季天气寒冷,万物闭藏,人体阳气也随之潜藏于内。养生应以保暖防寒、固护阳气为核心。1.保暖措施:冬季保暖至关重要,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物,尤其注意头部、颈部、背部和脚部的保暖。头部是诸阳之会,保暖不当易导致寒邪入侵,引发头痛、感冒等疾病;颈部受凉会影响颈椎健康,导致颈部疼痛、僵硬;背部是人体阳气的重要汇聚之处,保暖不好会使阳气受损;脚部离心脏较远,血液循环相对较差,且有众多穴位,做好脚部保暖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增强身体抵抗力。2.饮食调养:冬季饮食宜温热滋补,多吃补肾助阳的食物。羊肉性温热,具有补肾壮阳、温中暖胃的功效,可制作成羊肉汤、炖羊肉等美食。红枣、桂圆具有补血安神、补益心脾的作用,可煮粥或煲汤食用。黑芝麻、核桃等坚果类食物,富含蛋白质、油脂和维生素,能补肾固精、润肠通便,适合冬季适量食用。3.运动锻炼:虽然冬季天气寒冷,但也不能忽视运动锻炼。适当进行室内运动,如瑜伽、太极拳、八段锦等,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抵抗力。运动时要注意做好热身活动,避免因寒冷天气导致肌肉拉伤。

  中医养生的四季调摄原则,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强调顺应自然规律,根据季节变化调整生活方式。我们能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调节身体机能,预防疾病,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