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 陆朝红
崴脚,医学上称为“踝关节扭伤”,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崴脚后,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揉一揉”“贴个膏药”,甚至直接热敷,结果却越敷越肿,疼痛难忍。其实,崴脚后的处理远比想象中复杂,尤其是冷敷和热敷的顺序,一旦搞错,可能延长恢复时间,甚至留下后遗症。今天,我们就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教大家如何科学自救,让崴脚不再“雪上加霜”。
崴脚后为什么要立即处理?崴脚看似是小事,实则暗藏风险。当脚踝突然受力过度,关节周围的韧带(如外侧副韧带)会被拉伤或撕裂,导致出血、肿胀和疼痛。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引发以下问题:1.肿胀加重:血液和组织液渗出增多,脚踝肿得像“馒头”。2.疼痛加剧:炎症反应刺激神经末梢,走路都成问题。3.习惯性崴脚:韧带损伤未修复,关节稳定性下降,未来更容易崴脚。因此,崴脚后的“黄金48小时”至关重要,正确处理能显著缩短恢复时间。
崴脚后的“三步急救法”。第一步:立即停止活动,保护受伤部位。立刻停止行走或运动,找个安全的地方坐下或躺下。如果身边有绷带、弹性护踝或衣物,可以简单固定脚踝,但不要绑得太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继续活动会加重韧带损伤,导致出血和肿胀加剧。简单固定能减少关节活动,避免二次伤害。第二步:冷敷——急性期镇痛消肿的“关键一步”。崴脚后24-48小时内(或肿胀高峰期前),冷敷是缓解疼痛和肿胀的黄金方法。立即准备冰袋或用毛巾包裹冰块,敷在脚踝最肿的部位,每次15-20分钟,间隔1小时可重复。若没有冰袋,冷冻矿泉水或冷毛巾也能应急。冷敷的原理是收缩血管,减少出血和渗出,从而减轻肿胀和疼痛,同时抑制炎症反应,防止肿胀扩散。需注意,冰块不可直接接触皮肤,以免冻伤。冷敷时将患肢抬高(如用枕头垫高脚踝),能加速血液回流,效果更佳。第三步: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坐下或躺下时,将受伤的脚垫高至心脏水平以上。例如,躺在沙发上时,可以在脚踝下垫两个枕头。抬高患肢能利用重力作用,加速血液和淋巴液回流,减少肿胀。还能缓解疼痛,让受伤部位更舒适。
冷敷后何时热敷?1.热敷时机:48小时后(或肿胀明显减轻、疼痛缓解时)。轻轻按压脚踝,如果疼痛明显减轻,肿胀不再加重,说明可以热敷了。如果48小时后肿胀仍严重,或疼痛加剧,建议立即就医。2.热敷方法:用温热的毛巾、热水袋或暖宝宝敷在脚踝上。每次敷15-20分钟,每日2-3次。热敷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热敷后可以适当活动脚踝,促进血液循环。热敷能扩张血管,增加血液流动,带走代谢废物,加速组织修复。还能放松肌肉,缓解僵硬感。
冷热敷顺序的科学依据。1.冷敷的作用:急性期(24-48小时内),脚踝组织处于“出血和渗出”阶段,冷敷能收缩血管,减少血液和体液渗出,抑制炎症反应。2.热敷的作用:亚急性期(48小时后),出血基本停止,但组织修复需要更多血液供应,热敷能扩张血管,促进营养和氧气输送,加速愈合。3.顺序不可颠倒的原因:如果先热敷,血管会扩张,导致出血和渗出加重,肿胀更严重,恢复时间延长。
崴脚后的日常护理建议。崴脚后需科学护理,助力快速恢复。休息与保护方面,1-2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必要时使用拐杖或护具,切勿过早负重行走,以防损伤加重。饮食辅助上,多补充蛋白质(如鸡蛋、牛奶、鱼肉)和维生素C(如橙子、猕猴桃),促进组织修复;同时避免辛辣、油腻食物,以免加重炎症。康复训练(后期)可在疼痛缓解后进行,包括勾脚、踩脚、转脚踝等轻柔动作,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拉伸。
紧急就医信号与建议就医情况。若出现以下紧急情况,需立即就医:疼痛剧烈到无法站立或行走,关节明显变形,或扭伤时听到“咔嚓”声(可能骨折);肿胀迅速加重,甚至皮肤发紫或冰凉。此外,若48小时后肿胀仍未消退,或反复崴脚,以及脚踝活动受限、无法完成日常动作(如上下楼梯),也建议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结语。崴脚虽常见,但科学处理是关键。牢记“先冷敷后热敷,48小时分界线,抬高患肢少活动,紧急情况速就医”的原则,配合日常护理与康复训练,既能缓解疼痛、促进恢复,又能降低后遗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