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0版 科普

月经不调 中医调理有奇效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4月28日

  □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中医医院 韦春兰

  面对月经不调,许多女性陷入迷茫:西医吃药见效快,但怕副作用;中医调理更温和,但不知从何入手。今天,我们就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秘中医调理月经不调的“秘密武器”,让你轻松掌握科学应对方法!

  什么是月经不调?如果手机电量忽高忽低,屏幕闪烁不定,你一定会怀疑手机出了问题。同样,月经的周期、经量、颜色等异常,正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医学上,月经不调通常表现为:1.周期紊乱:正常周期为21-35天,若连续两个月提前或推迟超过7天,需警惕。2.经期异常:正常经期3-7天,过长(>7天)可能提示炎症或内分泌失调,过短(<3天)则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3.经量失调:经量过多(每小时湿透一片卫生巾)或过少(全天只用护垫),都需关注。4.伴随症状:痛经、乳房胀痛、情绪低落、失眠等,可能是肝郁气滞或肾虚的表现。长期月经不调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埋下健康隐患,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因此,及时调理至关重要。

  中医如何看待月经不调?中医认为,月经是女性气血充盈、脏腑调和的体现。月经不调的本质是身体“失衡”,常见病因包括:1.气血不足: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经血颜色淡红,量少。2.肝郁气滞:情绪抑郁、易怒、胸胁胀痛,经前乳房胀痛明显。3.肾虚:腰膝酸软、夜尿多、耳鸣,经血颜色暗红,有血块。4.湿热内蕴:白带异常、口苦、长痘,经血黏稠、有异味。中医调理的核心是“辨证施治”,即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制定个性化方案。

  中医调理月经不调的“四大法宝”。法宝一:中药调理——辨证用药是关键。中医调理月经,常用经典方剂。但需强调:中药并非“万能药”,必须由专业医生辨证后使用。以下为常见证型及对应方剂:1.气血不足:四物汤(当归、熟地、白芍、川芎),补血养颜。2.肝郁气滞: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白术),疏肝解郁。3.肾虚:归肾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补肾益精。4.湿热内蕴: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栀子),清热利湿。法宝二:饮食调理——吃对食物,事半功倍。饮食是中医调理的重要一环。根据体质选择食物,可事半功倍:1.气血不足:多吃红枣、桂圆、猪肝、阿胶,补气养血。2.肝郁气滞:常饮玫瑰花茶、柑橘类水果,疏肝理气。3.肾虚:多吃黑豆、核桃、山药、枸杞,补肾固本。4.湿热内蕴:常吃绿豆、冬瓜、薏米、苦瓜,清热利湿。法宝三:穴位按摩——随时随地,轻松调理。中医认为,穴位是身体的“开关”,按摩特定穴位可调节气血。以下为常用穴位及按摩方法:1.三阴交:位于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用拇指按压,每次3分钟,可调经止痛。2.血海:屈膝时,髌骨内上缘上2寸。用掌心顺时针揉按,每次5分钟,可活血化瘀。3.关元:脐下3寸。双手交叠,顺时针按摩,每次10分钟,可温补元气。法宝四:生活习惯——好习惯是最好的“药”。1.规律作息:熬夜会耗伤气血,建议每晚11点前入睡,保证7-8小时睡眠。2.适度运动:瑜伽、太极、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可促进气血运行,缓解压力。3.情绪管理:长期情绪压抑会导致肝郁气滞,建议通过冥想、深呼吸、倾诉等方式释放压力。

  中医调理的效果与注意事项。中医调理月经需循序渐进,短期(1-3个月)可显著缓解痛经、情绪波动等问题;长期(半年至一年)能逐步恢复月经周期规律,改善经量异常,并提升整体体质。需注意,中药虽见效较慢,但治本效果更持久,切勿因追求快速缓解而忽视根本调理。此外,食疗仅为辅助手段,若月经异常超3个月、出现剧烈腹痛或大量出血等,务必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西医与中医结合:双管齐下,效果更佳。中医和西医并非对立,而是可以优势互补。例如:若月经量过多导致贫血,可先通过西医止血、输血,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用中医调理体质。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慢性病,西医可控制症状,中医可改善体质,减少复发。

  结语。月经是女性健康的“晴雨表”,月经不调虽常见,但不可忽视。中医调理月经不调,强调“治未病”,通过多方面综合干预,帮助身体恢复平衡。愿每位女性都能拥有规律的“大姨妈”,拥抱健康美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