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市人民医院 杨金鑫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都曾听说过“中风”这个词,但真正了解它的人可能并不多。中风,医学上称为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以其突发性和高致残、致死率令人闻之色变。然而,正如许多健康危机一样,通过提高认识和采取预防措施,我们可以大大降低中风的风险和危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中风的神秘面纱,看看面对这个潜在的健康威胁,我们是否真的准备好了。
认识中风:突如其来的“风暴”。中风主要分为两大类:缺血性脑卒中(约占80%)和出血性脑卒中(约占20%)。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被血栓或其他物质阻塞,导致血液无法流通到大脑某部分,引起该区域脑细胞缺氧坏死。而出血性脑卒中则是由于脑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脑组织或蛛网膜下腔,造成损伤。中风的症状多样且紧急,包括但不限于:1.突然出现的面部、手臂或腿部无力(尤其是单侧);2.说话不清或理解困难;3.视力模糊或丧失;4.平衡失调,行走不稳;5.剧烈头痛,伴有恶心呕吐;6.意识丧失或抽搐。记住FAST原则(Face-脸是否下垂、Arm-手臂能否平举、Speech-说话是否清晰、Time-时间紧迫,立即求救),可以帮助快速识别中风症状,并迅速采取行动。
中风的高危因素:哪些人更易“中招”?中风并非无缘无故地发生,它往往与一系列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高危因素: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是中风的首要危险因素。2.高血脂:血液中的脂质水平过高,容易形成血栓。3.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会损伤血管。4.吸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加速动脉硬化。5.过量饮酒:长期大量饮酒损伤血管壁。6.肥胖:体重超标增加心脏负担,影响血液循环。7.心房颤动:心脏不规则跳动,易形成血栓并脱落至脑部。8.家族史:有中风家族史的人风险更高。9.年龄和性别:虽然中风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老年人及男性风险更高。
预防中风:未雨绸缪,胜券在握。面对中风,预防永远是最好的策略。以下几点建议,帮助我们远离中风的威胁:1.控制“三高”:定期检查血压、血脂、血糖,遵医嘱按时服药,保持它们在正常范围内。2.健康饮食: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限制盐分和糖分。3.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健康。4.戒烟限酒:烟草和过量酒精都是血管健康的大敌,尽早戒除或限制摄入。5.保持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规律运动,维持适宜的体重。6.心理健康:减少压力,保持乐观心态,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7.定期体检:尤其是45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包括心电图、颈动脉超声等,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急救与康复:时间就是大脑。一旦发生中风,时间就是生命,每一秒的延误都可能增加永久性脑损伤的风险。因此,当识别到中风症状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接受专业治疗。治疗中风的方法根据类型不同而异:1.缺血性脑卒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溶栓治疗(用药物溶解血栓)、血管内取栓(通过导管直接取出血栓)等。2.出血性脑卒中:可能需要手术清除血肿,控制出血,减轻脑压。康复阶段同样重要。中风后的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涉及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支持等多个方面。家庭成员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通过专业指导和持续努力,许多患者能够逐步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生活方式的调整:细微之处见真章。除了上述预防措施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改变也能有效降低中风风险:充足睡眠,保证每晚7-9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和情绪稳定。适量饮水,保持体内水分平衡,避免血液浓缩。定期眼检,视力问题有时可能是中风的前兆,及时检查,早预防。学习急救知识,家庭成员都应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特别是心肺复苏术(CPR)和中风FAST识别法。
结语。守护健康,从现在开始。中风,这个看似遥远的词汇,实则可能潜伏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但通过提高认识,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我们完全有能力将这一风险降到最低。从今天开始,为自己和家人制定一个科学的健康管理计划,让中风不再成为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