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4版 科普

心慌失眠,中医来帮你舒缓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4月28日

  □贵港市中医医院 黄珍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心慌失眠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现代病”。很多人因为工作压力、生活琐事或是情绪问题,经常出现心慌、难以入睡或是睡眠质量不佳的情况。长此以往,不仅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还可能对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那么,中医对于心慌失眠有什么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法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中医对心慌失眠的认识。1.中医病因分析。心慌失眠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身体内部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其中,心脾两虚是一个常见的原因。心主血,脾统血,心脾功能相互关联。当心脾功能失调,气血不足时,心脏就会因为得不到充足的滋养而感到心慌,同时脾脏也无法正常运化水谷精微,导致神志不宁,难以入睡。另外,肝火扰心也是导致心慌失眠的一个重要原因。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当肝气郁结,化火扰心时,就会影响到心神的安宁,使人感到烦躁不安,难以入睡。当然,痰热内扰、心肾不交等中医证候也可能引发心慌失眠。2.中医辨证施治原则。中医治疗心慌失眠,讲究辨证施治。这意味着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以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来综合分析病因,然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中医治疗的目的是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气血,从而达到治疗心慌失眠的效果。在辨证施治的过程中,中医会注重整体调理,而不仅仅是针对心慌失眠这一症状进行治疗。因为中医认为身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只有整体功能得到调和,心慌失眠这一症状才能得到根本的缓解。

  中医缓解心慌失眠。1.中药调理。归脾汤:对于心脾两虚导致的心慌失眠,中医常用归脾汤进行调理。归脾汤由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等中药组成,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功效。通过服用归脾汤,可以改善心脾功能,缓解心慌失眠的症状。龙胆泻肝汤:对于肝火扰心导致的心慌失眠,龙胆泻肝汤是首选良方。该方由龙胆草、黄芩、栀子等药材组成,具有清肝泻火、疏肝解郁的作用。服用龙胆泻肝汤后,肝火得以平息,心神得以安宁,失眠症状随之改善。在服用中药时,患者需要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并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如有不适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2.针灸疗法。针灸原理:针灸是中医特有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刺激身体特定穴位来调节脏腑功能、平衡阴阳气血。在心慌失眠的治疗中,针灸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常用穴位:神门、三阴交是针灸治疗心慌失眠的常用穴位。神门穴位于手腕部,是心经的原穴,具有宁心安神的作用;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是脾、肝、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具有健脾益肾、调肝养血的功效。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改善心脾功能、平息肝火,从而缓解心慌失眠的症状。3.中医养生方法。作息规律:中医强调作息规律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保持按时作息、避免熬夜等良好习惯,有助于调整生物钟,改善睡眠质量。冥想与深呼吸:冥想和深呼吸是中医养生中常用的放松身心的方法。通过冥想和深呼吸,可以缓解压力、平复情绪,从而有助于改善心慌失眠的症状。饮食调理:饮食调理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枣、百合等食物具有安神助眠的作用,可以适量食用。同时,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睡眠质量。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在现代医学的精准诊断技术与中医的整体调理方法相结合下,治疗心慌失眠可以更加有效。现代医学可以通过各种检查手段,如心电图、血液检查等,来明确心慌失眠的具体原因;而中医则可以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来整体调理身体功能,缓解心慌失眠的症状。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在舒缓心慌失眠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方法。通过中药调理、针灸疗法以及中医养生方法等多种手段,中医可以整体调理身体功能,平衡阴阳气血,从而缓解心慌失眠的症状。同时,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面对心慌失眠,我们不要过于焦虑和恐慌。积极寻求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心慌失眠,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