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市中医医院 朱芬
眩晕作为高血压最常见的伴随症状,如同顽固的阴影困扰着患者生活。本文从中西医双重视角出发,系统解析眩晕成因,并提供多维度调理方案,助力患者重获生活掌控权。
中西医双重视角下的病理机制。中西医对高血压眩晕机制阐释各异。西医以血压持续≥140/90mmHg为诊断阈值,病理上急性期脑血管扩张刺激压力感受器引发前庭紊乱,长期高压致内皮损伤、脂质沉积,形成"缺血-痉挛"恶性循环。中医将其归于"眩运""头风"范畴,《素问》明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核心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分四型:肝阳上亢(情志化火生风,上扰清窍);痰湿中阻(饮食失节,痰湿蒙蔽神明);肝肾阴虚(久病阴精耗伤,水不涵木);气血两虚(劳倦伤脾,清阳不升脑失所养)。
急性发作期:中西医结合急救方案。(一)西医急救三原则。1.立即制动:突发眩晕时立即停止活动,倚靠固定物或平卧防止跌倒,尤其避免在楼梯、交通工具等危险环境发作。2.血压监测:使用电子血压计规范测量(袖带下缘距肘窝23cm,松紧可插入1指),若血压≥180/110mmHg或较基础值升高30%,需紧急就医。3.心理安抚:紧张情绪会激活交感神经,采用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快速平复情绪。(二)中医急救三法。1.穴位按压。合谷穴(手背虎口处):拇指按压至酸胀感,持续1分钟,可熄风止眩。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双拇指对掐,缓解胸闷心悸。2.耳尖放血。高血压急症伴眩晕时,消毒后点刺耳尖穴挤出510滴血液,可清脑明目(需专业人员操作)。3.中药急救方。天麻钩藤饮(天麻10g、钩藤15g后下):煎汤代茶频服,适用于肝阳上亢型眩晕。藿香正气液:湿浊中阻型眩晕可口服10ml缓解症状。
日常管理:中西医结合调理方案。高血压管理需采取多维度综合策略,融合中西医学优势。精准用药方面,长效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适合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培哚普利)对合并糖尿病患者更具肾脏保护作用,建议晨起空腹服药并采用分药盒管理。中医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肝阳上亢型选用天麻钩藤颗粒,痰湿体质推荐半夏白术天麻汤,肝肾阴虚者宜杞菊地黄丸,气血两虚者用归脾丸配伍。膳食调理结合传统食疗与现代营养学,芹菜红枣汤、山楂荷叶茶辅助清热降脂,杜仲腰花汤补益肝肾。DASH饮食控制每日食盐<5克,增加香蕉、紫菜等富钾食物;地中海饮食倡导橄榄油及深海鱼类摄入。运动康复方案融合太极拳云手改善血管弹性,八段锦调理气机,配合餐后快走和抗阻训练增强心肺功能。情志调节创新采用音乐疏肝、书法宁神疗法,结合中医"情志相胜"理论,如思胜恐、喜胜忧,形成身心同治模式。该方案通过药物精准化、饮食科学化、运动系统化、心理个性化的四维干预,构建高血压全生命周期管理闭环,有效提升血压达标率与生活质量。
特殊人群管理要点。(一)更年期女性。中医:常属肝肾阴虚,可服二仙汤(仙茅、仙灵脾)调和阴阳。西医:关注激素变化对血压的影响,必要时补充钙剂。(二)肥胖患者。中医:针灸减肥(取丰隆、天枢穴)配合荷叶山楂茶。西医:BMI>28者需药物减重,警惕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三)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中医:鹿茸口服液温补肾阳。西医:首选利尿剂,注意体位性低血压预防。
预警信号与就医指南。立即就医四大指征:眩晕伴剧烈头痛(警惕脑溢血)、视物成双或黑矇(视网膜病变信号)、言语不清/肢体麻木(脑卒中预警)、血压≥200/120mmHg(高血压危象)。若经中医调理后眩晕持续超一周、症状进行性加重,或出现舌强语謇、脉象弦硬如绳/代脉(提示器质性病变),需紧急就医排查脑血管意外。
中西医结合防治优势。中西医分阶段协同管理高血压:急性期快速降压联合中医改善症状;稳定期以止嗽散等中药减轻ACEI类咳嗽;预防期用龟鹿二仙膏调理体质;康复期针灸促神经功能恢复。
结语。高血压眩晕的防治是场持久战,需建立"监测评估干预调整"的闭环管理体系。建议患者记录每日血压波动、眩晕发作诱因(如情绪、饮食、天气),定期与中西医团队沟通调整方案。通过中西医结合的个体化治疗,80%以上的眩晕症状可得到有效控制,让患者在平稳血压中重拾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