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9版 科普

儿童鼻衄的中医防治之道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4月28日

  □桂林市启明星小学 秦丹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鼻衄(流鼻血)并非孤立的症状,而是人体整体状态的外在反映,是身体内部阴阳失衡、气血失调的一种表现。本文将从传统医学的视角,系统解析儿童鼻衄的成因与防治要诀,为家长们提供一份详尽的中医防治指南。

  鼻衄机理的阴阳辨证。1.肺经郁热证候。《黄帝内经》有云:“肺开窍于鼻”,肺与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当肺经积热时,热邪可循经上灼鼻络,引发鼻衄。现代儿童多食肥甘厚味,加之课业压力沉重,容易导致肺气壅滞,郁而化火。这种肺经郁热的典型症状包括鼻腔灼痛、咽喉干燥、便秘溲赤等,舌质红绛、苔薄黄,脉象洪数,都是热邪内盛的表现。2.气血失和证型。《景岳全书》中指出:“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学龄期儿童处于“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生理阶段,阳气旺盛而阴气相对不足。若卫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袭,导致气虚不摄血,血溢脉外;或血热妄行,迫血离经。临床上常见面色晄白、神疲乏力等气虚表现,或见五心烦热、夜间盗汗等血热症状。3.外因损伤机制。小儿“形气未充”,生理特点决定了其鼻腔黏膜尤为娇嫩。机械性损伤(如挖鼻、撞击)与气候燥邪相合,易致鼻络破损而出血。研究发现,秋季燥金当令时,儿童鼻衄的发生率较其他季节提高42%,这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对儿童鼻衄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

  中医预防与治疗鼻衄的方法。1.膳食调理:药食同源,预防为主。中医讲究“药食同源”,认为食物与药物同出一源,通过饮食调理可以预防和治疗许多疾病。对于容易流鼻血的小学生来说,家长可以让他们多吃一些具有清热润肺、凉血止血功效的食物。如梨,其性凉味甘,能清热生津、润燥化痰;藕,性寒味甘,能清热凉血、止血散瘀;百合、银耳等也具有滋阴润肺的功效。这些食物能够滋养肺阴,清除肺热,从而减少流鼻血的发生。同时,还要避免辛辣、油腻等易助热生痰的食物,如辣椒、炸鸡等,以免加重肺热亢盛的症状。2.生活起居:细节决定健康。除了饮食调理外,生活起居也是预防小学生鼻衄的重要环节。家长要保持室内空气湿度适宜,避免鼻腔黏膜过度干燥。在干燥的季节或地区,可以使用加湿器来增加室内湿度,保持鼻腔黏膜的湿润。此外,还要提醒孩子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用手挖鼻孔。挖鼻孔不仅容易损伤鼻腔黏膜,还会将手上的细菌带入鼻腔,引发感染。另外,规律作息、充足睡眠对气血调和也非常重要。孩子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维持气血的平稳运行,减少鼻衄的发生。3.中医特色疗法:辨证施治,标本兼治。中医在治疗鼻衄方面还有许多特色疗法。比如,按摩迎香穴、合谷穴等穴位可以缓解流鼻血的症状。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具有宣通鼻窍、散风清热的作用;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凹陷中,具有镇静止痛、通经活络的功效。家长可以用拇指或食指轻轻按摩这些穴位,每次按摩5-10分钟,每日2-3次。此外,中药汤剂或中成药在辨证施治中也有很好的应用。对于肺热型流鼻血的孩子,可以选用清肺凉血的方剂,如桑菊饮加减。桑菊饮具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的功效,对于肺热型鼻衄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如何正确对待孩子流鼻血?家长应该首先安慰孩子,让他们保持镇静,同时迅速采取正确的止血措施。家长可以指导孩子轻轻捏住鼻翼两侧,同时让孩子向前倾斜身体,用口呼吸。这样的姿势可以减少鼻腔内的压力,有助于血液迅速凝固,达到止血的效果。切记不要用纸巾或棉花塞住鼻孔,这样可能会加重出血,甚至引发感染。如果孩子流鼻血频繁或难以止血,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给出专业的治疗方案。同时,家长也要密切观察孩子的其他症状,如有无发热、头痛、呕吐等,以便医生能更准确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结语。中医防治鼻衄讲究"审证求因,标本兼治",通过调节脏腑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家长应建立整体健康观,将短期应急处理与长期体质调理相结合。当孩子出现反复鼻衄时,建议至正规医疗机构进行鼻腔检查与中医体质辨识,制定个性化调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