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8版 科普

心梗急救时刻,溶栓介入谁更优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4月28日

  □平果市人民医院 零达格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特点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的心肌坏死。在心梗急救的紧要关头,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目前,溶栓治疗和介入治疗是两种主要的治疗手段。那么,在心梗急救时刻,溶栓和介入,究竟谁更胜一筹呢?接下来,本文将深入剖析两种策略的优劣,为临床实践提供清晰指引。

  溶栓治疗:快速开通血管的“急救先锋”。溶栓治疗,顾名思义,是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使血栓溶解,从而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起效的特点,尤其适用于那些无法立即进行介入治疗的场合。(一)溶栓治疗的优点:1.快速开通血管:溶栓药物能够迅速作用于血栓,使闭塞的冠状动脉重新开放,为心肌提供及时的血液灌注。在发病早期(尤其是3小时内),溶栓治疗的效果与介入治疗相当。2.操作简便:溶栓治疗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和技术,只需静脉注射溶栓药物即可,这使得它在基层医院或急救现场也能迅速实施。3.费用较低:与介入治疗相比,溶栓治疗的费用相对较低,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二)溶栓治疗的局限性:1.出血风险:溶栓药物在溶解血栓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出血并发症,如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尤其是老年患者,颅内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2.再通率有限:溶栓治疗的再通率并非100%,且再通后冠状动脉可能仍存在残余狭窄,导致心肌缺血复发或再梗死。3.时间窗限制:溶栓治疗的时间窗相对较短,一般在发病6小时内进行效果较好。超过这个时间窗,溶栓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介入治疗:精准高效的“血管守护者”。介入治疗,尤其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通过心脏导管手术,在闭塞的冠状动脉内放置支架或进行球囊扩张,从而恢复血流。这种方法具有精准、高效的特点,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首选方法。(一)介入治疗的优点:1.即刻疗效显著:介入治疗的再通时间快(平均30分钟),再通率高(可达95%以上),且能使冠状动脉达到正常血流速度的比率高(90%以上)。2.疗效稳定:介入治疗能够明显减轻或消除阻塞处的残余狭窄,使疗效稳定,缺血复发及心肌梗死再发生率低。3.降低并发症:介入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心脏破裂、乳头肌断裂等急性心肌梗死机械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4.改善心脏功能:介入治疗能够明显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少心肌梗死后室壁瘤、缺血性心肌病所表现的心力衰竭、猝死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更好地改善心脏功能。(二)介入治疗的局限性:1.技术依赖性:介入治疗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支持,并非所有医院都能开展。2.费用较高:与溶栓治疗相比,介入治疗的费用相对较高。3.手术风险:虽然介入治疗的安全性较高,但仍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如血管损伤、支架内再狭窄等。

  溶栓与介入:如何选择最优方案?在面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时,选择溶栓还是介入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疗条件。一般遵循“关键四要素”1.发病时间:<3小时且无介入条件:优先溶栓,争取早期再灌注;>3小时或溶栓禁忌:优先转运至可行PCI的医院。2.医疗资源可及性:若就诊医院无介入能力,且转运时间>120分钟,应“就地溶栓+后续转运”。若90分钟内可完成介入,则直接PCI更优。3.患者个体情况:高龄、出血风险高者慎用溶栓;复杂病变(如多支血管堵塞)更适合介入。4.指南推荐:国内外指南均建议,优先选择能在90分钟内完成的介入治疗;若无法满足,则溶栓联合后续介入(如溶栓后2-24小时行冠脉造影)是合理策略。

  心梗急救的“黄金时间”。无论选择溶栓还是介入治疗,时间都是心肌梗死急救的关键。研究表明,冠状动脉再通的时间越早,患者的预后就越好。因此,在发现心肌梗死症状后,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接受治疗。

  结语。心梗急救时刻,溶栓和介入并非对立,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性。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疗条件。但无论选择哪种方法,时间都是最宝贵的。因此,提高公众对心肌梗死的认识,加强急救知识的普及,医患协同快速决策争分夺秒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