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版 科普

脑梗是怎么回事?如何预防?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4月28日

  □钦州市钦北区人民医院 宋展森

  脑梗,这一脑血管疾病,在当今社会愈发常见,悄然威胁着人们健康。它全称脑梗死或脑梗塞,发生时常意味着大脑某部分血液供应突然中断,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引发严重症状。脑梗因其高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被视为健康的一大杀手。今天,我们来深入探讨脑梗的相关知识,特别是预防之道,旨在帮助大家远离这一健康威胁,共同守护脑血管健康。

  脑梗的定义与成因。脑梗,简单来说,就是脑血管堵塞了。我们的大脑就像是一台精密的电脑,需要源源不断的血液来供应氧气和营养物质,才能正常运转。当脑血管因为各种原因发生堵塞时,血液就无法顺利流通,大脑就会因为缺血、缺氧而受损。那么,脑血管为什么会堵塞呢?这主要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栓塞等因素有关。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病变,它会使血管内壁变得粗糙、狭窄,容易形成血栓。而血栓一旦脱落,就会随着血液流动,堵塞脑血管。此外,心脏或其他部位的栓子也可能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脑血管,造成栓塞。

  脑梗的症状与危害。脑梗的症状多种多样,但通常都是突然出现的。比如,你可能会突然感到一侧肢体麻木、无力,或者说话变得含糊不清。有些人还会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脑梗发生在大脑的关键部位,还可能导致瘫痪、失语、甚至危及生命。脑梗的危害不仅仅在于它本身的症状,更在于它可能带来的长期影响。许多脑梗患者即使经过治疗,也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活动不便、言语障碍、智力障碍等。这些后遗症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脑梗的高危因素。脑梗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不可干预的如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以及可干预的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房颤动等慢性疾病,还有吸烟、饮酒、超重、不良饮食和缺乏运动等生活习惯。一般来说,中老年人、有家族史者、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更易得脑梗。同时,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风险。因此,这些人群应特别注意预防,通过控制病情、改善生活习惯等方式,降低脑梗的发生风险。

  脑梗的预防措施。1.控制慢性疾病。如果你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一定要按时服药、定期监测,把病情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这些疾病是脑梗的重要诱因,控制好它们才能降低脑梗风险。2.养成健康习惯。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吸烟损害血管,增加血栓风险;酗酒导致血压升高。而健康饮食和运动有助于降低血脂、控制体重,预防脑梗。3.定期体检。通过体检及时发现身体问题,如血压升高、血脂异常等,并采取措施治疗,把脑梗风险降到最低。4.做好二级预防。对于发生过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寻找原因,治疗所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降低复发风险。5.早期识别症状。突然出现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要立即就医,因为脑梗治疗越及时,效果越好。

  脑梗的急救与康复。当突然出现说话不清、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双眼向一侧凝视、视力丧失或模糊、眩晕伴呕吐、严重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或抽搐等症状时,应警惕脑梗塞的可能。脑梗急救非常关键,因为脑卒中救治效果有很强的时间依赖性。6小时内可行静脉溶栓治疗,24小时内可行血管内治疗,及时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减少致残率及死亡率。出现症状时,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避免呕吐物窒息。脑梗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药物治疗主要用溶栓药、抗凝药等溶解血栓、防止血栓再形成。物理治疗通过按摩、理疗等手段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康复训练则帮助患者恢复肢体、言语等功能。康复过程中,家庭支持和患者配合至关重要。家人要给予关爱和鼓励,患者要积极面对生活,配合医生治疗和康复训练,努力恢复身体功能。

  结语。通过今天的介绍,相信大家对脑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脑梗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做好预防措施、注意早期识别症状、及时就医治疗,就能大大降低脑梗的风险。希望大家都能关注自己的健康,积极采取预防措施,远离脑梗的威胁。如果你有任何关于脑梗的问题或疑虑,欢迎随时向我咨询。让我们一起努力,守护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