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7版 科普

月经期间为何不适合拔罐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4月28日

  □柳州市妇幼保健院 莫小琴

  在全民养生意识日益高涨的今天,拔罐这一传统中医疗法因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祛风散寒等显著功效,操作便捷又绿色安全,成大众养生热门。无论是在专业的医疗机构,还是寻常百姓家中,拔罐都较为常见。不过,对于处于月经期的女性而言,拔罐却是一个必须避开的“雷区”。深入了解经期拔罐的禁忌,对女性的身体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月经,是女性生理周期中极为正常的一种现象,它伴随着子宫内膜的周期性脱落与出血,是女性身体新陈代谢的特殊体现。从中医视角而言,经期气血需保持顺畅运行,从而实现正常生理代谢。气血对身体至关重要,顺畅流通方能滋养周身。在经期,气血的运行有着独特规律,一旦此规律被打乱,便可能引发各类问题。西医认为,经期女性的内分泌系统会出现一系列变化,身体的凝血功能、免疫力等同样会产生波动,所以需要悉心呵护。

  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借助燃火、抽气等方式让罐具在体表形成负压并吸附,造成局部瘀血的传统中医疗法,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的功效。其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战国时期,《五十二病方》中便有“角法”(拔罐的雏形)用于治疗痔疮的记载,此后历经各朝各代不断发展与完善。拔罐通过刺激皮肤和经络,对人体气血运行以及脏腑功能起到调节作用。然而,在经期进行拔罐,却极有可能引发诸多意料之外的危害。

  经期拔罐最主要的风险就是可能导致月经量增多和经期延长。拔罐具有活血通络功效,经期女性子宫内膜正处于脱落出血状态,机体凝血机制维持着出血与止血的动态平衡。此时若在腹部、腰骶部等部位拔罐,会加剧局部血液循环,使子宫血管进一步扩张,该部位本就处于充血状态,进而引发出血量增加。过量失血易导致女性身体虚弱、头晕乏力,长期还可能诱发贫血等健康问题。此外,月经量异常增多会扰乱正常月经周期,影响内分泌系统的稳定,打破原本规律的生理节律,可能引发一系列后续问题。

  在月经期间,女性机体的免疫功能处于相对低下状态,同时皮肤的敏感性亦有所增加。拔罐操作时,罐口对皮肤产生的吸附作用力可致使皮肤局部形成瘀血,此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皮肤的屏障功能。在皮肤屏障受损的情况下,细菌等病原体更易通过破损皮肤侵入人体,进而引发感染,临床表现为皮肤局部出现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进展为全身性感染疾病。此外,鉴于经期女性身体对应激反应的调节能力下降,对于拔罐所产生的疼痛等刺激的耐受阈值降低,故在拔罐过程中女性可能会感受到更为明显的不适,从而加重经期的生理及心理负担。

  从中医理论的深度剖析,经期女性的气血运行应遵循特定规律,此阶段顺应自然、维持气血平和顺畅至关重要。拔罐所产生的强烈刺激,极有可能干扰这一正常的气血运行节律,进而引发气血逆乱。气血逆乱状态下,不仅会对月经的正常排泄过程产生不良影响,还可能诱发一系列妇科病症,诸如月经不调、痛经症状加剧以及闭经等。这些病症一旦形成,往往会对女性身体健康造成长期且负面的影响。

  对于有养生保健诉求的女性群体而言,在月经期间,可选择更为温和、安全的方式来调养身体。例如,进行适度的散步等舒缓运动,有助于促进气血循环;确保充足的睡眠,使身体能够获得充分的休息与修复;在饮食方面,可以增加富含营养且易于消化的食物摄入,如红枣、桂圆、鸡蛋、瘦肉等。这些养生方式既能起到滋养身体的作用,又不会给经期女性的身体增添额外负担。

  经期养生是女性健康管理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拔罐虽好,但在月经期间却并不适宜。所以,充分认识并严格遵守经期养生禁忌,是女性对自身健康负责的重要体现。女性在经期尤其要密切留意经量的多少、经色的深浅,以及痛经、乏力、乳房胀痛等伴随症状,这些均是身体发出的重要信号,科学地选择养生保健方法,能为自身长远的健康生活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