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院增城院区 李婷
新生儿由于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容易出现吐奶、胀气等问题。喂奶后适当进行拍嗝,可以有效避免吐奶、胀气等情况发生,有助于新生儿的健康成长。但是目前还有许多新手家长不了解如何正确给新生儿拍嗝。因此文章主要就如何正确给新生儿拍嗝展开科普。
新生儿拍嗝的重要性。新生儿吐奶、胀气与喂养不当有密切的相关性,母乳喂养时若新生儿未含入大部分乳晕,就可能导致新生儿吸入较多空气;人工喂养时,奶汁尚未充满奶瓶头,有部分空气存在,这就会导致新生儿吸入空气,从而引起吐奶、胀气等问题。新生儿拍嗝可以促进胃内气体排出,改善新生儿吐奶、胀气等问题,有助于促进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新生儿拍嗝的方法有哪些?趴在肩上法:家长将新生儿竖直抱起,头部轻轻靠在肩膀上,用一只手托住新生儿的臀部和腰部。家长需要用另一只手保持空心掌,即手指并拢、掌心微曲,让手掌形成自然弧度,从下往上轻拍或抚摸新生儿的背部,要注意避开脊柱。拍打过程中家长可以缓慢走动或轻轻摇晃新生儿,促进气体排出。坐姿拍嗝法:家长可以让新生儿坐在大腿上,身体略前倾,用一只手虎口托住新生儿的下巴和胸口,并注意避免压迫新生儿的喉咙,另一只手轻拍背部,适合应用于1月龄以上的婴儿,此时婴儿颈部支撑力有所提升,可应用该方法拍嗝。趴在大腿法:家长可以微曲膝盖,让新生儿趴在大腿上,头部略高于胸部,用一只手固定宝宝身体,另一只手轻拍背部,需要注意确保宝宝头部侧向一边,保持呼吸通畅。新生儿拍嗝需要在喂奶中途以及喂奶结束后进行,母乳喂养可在产妇换边时拍嗝;人工喂养的新生儿可在奶瓶喂养60~90ml之后拍嗝一次;无论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喂养结束后都应该都要拍嗝。
新生儿拍嗝的注意事项。力度轻柔:力度过轻无法有效排除新生儿胃内气体,力度过重可能造成新生儿损伤。新生儿的皮肤娇嫩、骨骼和内脏脆弱,应该注意力度适宜,避免用力过猛。保护头颈部:拍嗝期间需要注意保护新生儿的头颈部,始终支撑好新生儿的头部和脖子,避免用力摇晃新生儿。当新生儿趴在家长肩膀时,应该注意避免捂住新生儿的口鼻,保持新生儿呼吸通畅。控制时间:一般情况下,每次拍嗝时间在5~10分钟,若新生儿未打嗝,可让新生儿保持直立姿势2~3分钟,气体可能自然排出。家长应注意并非每次都能拍出嗝,如果新生儿无不适表现,无需长时间拍打。吐奶处理:新生儿拍嗝时少量吐奶是一种正常现象,可在拍嗝时垫一块口水巾,及时擦净即可;若新生儿频繁吐奶,应及时调整拍嗝姿势或咨询医生。喂奶观察:母乳喂养注意让新生儿含住大部分乳晕,减少空气进入胃内;人工喂养时选择防胀气奶瓶,确保奶液充满奶嘴;若宝宝扭动不安、拒绝继续吃奶,可能是吞入空气,需暂停喂奶、及时拍嗝,加速空气排出。腹部按摩:拍嗝结束后可将新生儿调整为平躺位,采取顺时针轻揉腹部,促进排气。
新生儿拍嗝的常见误区有哪些?误区1:拍嗝位置从臀部开始。有些家长认为拍嗝应该从臀部开始,实际上应该以肩胛骨中间稍微向下的位置为起始点,慢慢向上拍打即可。误区2:拍嗝需要快节奏拍打。有些家长认为拍打节奏太慢不容易排出空气,但是如果拍打节奏过快,容易让新生儿呕吐,一般情况下以1秒拍打1次为宜。在拍打过程中,家长还可以轻轻抚摸新生儿头部、腹部,从而让新生儿感到舒适、放松。误区3:拍嗝无需在意实心掌还是空心掌。许多家长在拍嗝时没有关注拍嗝的手势,认为实心掌和空心掌的效果相差不大,但实际上空心掌的接触面积更小,舒适度更高,可以避免新生儿的脊柱受损,具有更高的适用性,因此家长们在拍嗝时应该注意保持空心掌。误区4:固定拍嗝位置。一些家长在拍嗝过程中固定拍打部位,但其实应该适当变换拍打部位,例如先拍打背部下方,然后从下往上逐步转移拍打部位,有助于促进胃内空气排出。
结语。新生儿拍嗝是新生儿护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家长必须要掌握的护理方法之一。正确的拍个方法有助于预防新生儿吐奶、胀气,避免吸入性肺炎、窒息发生。新生儿拍嗝的方法虽然简单,但是也有较多的注意事项,需要家长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合理控制拍嗝力度、时间,从而确保新生儿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