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何莹
肝脏手术在医疗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能够帮助许多肝脏疾病患者摆脱病痛的折磨。然而,手术后的护理同样关键,直接关系到患者能否顺利康复。接下来,我们就详细解析肝脏术后的护理要点,为患者的快速康复助力。
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患者从手术室回到病房后,医护人员会立即对其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这包括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体温的变化可能提示有无感染等情况,术后患者可能会因手术创伤出现吸收热,一般体温不超过38.5℃,且会在数天内逐渐恢复正常。但如果体温持续升高或伴有寒战等症状,就需警惕是否存在伤口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血压和心率也是重要的监测指标。血压过低可能表示患者存在出血、休克等危险情况,而心率过快或过慢也可能反映出心脏功能异常或血容量不足。呼吸的监测则有助于发现是否有肺部通气障碍等问题,如肺部感染、肺不张等。通过持续、细致的生命体征监测,能够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妥善护理伤口与引流管。肝脏手术后,患者身上通常会留有伤口和引流管。伤口护理至关重要,要保持伤口敷料的清洁与干燥,避免沾水,防止细菌侵入引发感染。医护人员会定期查看伤口愈合情况,观察有无渗血、渗液。若发现伤口出现红肿、疼痛加剧、分泌物增多且有异味等,需及时处理。引流管方面,常见的有腹腔引流管等。其作用是引出腹腔内的积血、积液,防止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要确保引流管固定良好,避免扭曲、受压和脱落。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正常情况下,术后早期引流液可能为淡血性,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变淡、减少。如果引流液突然增多,且颜色鲜红,可能提示有活动性出血;若引流液浑浊、有异味,可能存在感染。准确记录引流液的情况,并及时告知医生,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合理规划饮食安排。术后饮食对于患者的康复起着关键作用。在患者胃肠功能未恢复前,一般通过静脉补充营养。待患者出现肛门排气、胃肠蠕动恢复后,可逐步开始经口进食。初期应以清淡、易消化的流食为主,如米汤、藕粉等,少量多次给予,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加重胃肠负担。随着患者恢复情况良好,可逐渐过渡到半流食,如粥、面条等,再过渡到正常饮食。饮食中要保证足够的蛋白质摄入,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以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同时,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有助于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因便秘导致腹压增高而引起的出血风险。但要注意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粗糙、坚硬的食物,防止损伤消化道。
鼓励适当活动与休息。术后患者需要适当的活动与休息相结合。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早期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翻身、四肢活动等,这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也能促进胃肠蠕动恢复。随着身体状况的好转,可逐步增加活动量,如坐起、床边站立、行走等。但活动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休息同样重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保持病房空气清新、温度适宜。患者应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修复。
关注心理状态与情绪调节。肝脏手术对患者来说是一个重大的生理和心理创伤,术后患者往往会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对身体康复产生不利影响。家属和医护人员要多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关心和支持。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内心想法,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倾听他们的诉求。同时,可向患者介绍成功康复的案例,增强其康复的信念。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通过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患者调节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促进身体康复。
肝脏术后的护理涵盖多个方面,从生命体征监测到伤口引流管护理,从饮食规划到活动休息安排,再到心理状态的关注,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只有做好全面、细致的护理工作,才能助力患者快速康复,重新回归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