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版 科普

手术中低体温的危害及手术室预防措施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4月28日

  □陆川县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 王仕芬

  手术中低体温通常指患者的核心体温降至36℃以下,这种情况在长时间手术、大范围创伤手术或全身麻醉患者中尤为常见。低体温不仅会影响手术效果,还可能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因此,了解低体温的危害以及如何预防,对患者的安全和康复至关重要。

  手术中低体温的形成原因。手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首先,麻醉药物会抑制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使身体无法像清醒时那样有效维持体温。全身麻醉药物会阻断下丘脑的体温调节功能,同时扩张外周血管,加速热量散失。其次,手术室的环境温度通常控制在20-24℃之间,虽然这样的温度有助于抑制细菌繁殖,但也会加速患者体表散热。手术室的空气流动和层流系统会进一步加剧热量流失。此外,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皮肤大面积暴露,消毒液和冲洗液的低温也会带走体内热量。特别是长时间手术或大范围切口手术,患者的体温更容易逐渐下降。研究表明,手术时间每延长1小时,患者体温平均下降0.5-1℃。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低体温成为手术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他因素如患者术前禁食导致的能量储备不足、手术中大量失血等也会加剧体温下降。

  低体温对患者的危害。低体温在手术过程中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首先,它会削弱免疫系统功能,使患者术后感染的风险显著增加。体温每降低1℃,中性粒细胞功能就会下降10%-15%,直接影响伤口愈合。其次,低温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术中出血量增多,甚至可能增加术后再次手术的概率。低温会抑制凝血酶活性,延长凝血时间,使出血量增加20%-30%。此外,低体温还会延长麻醉药物的代谢时间,使患者苏醒延迟,并可能加重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体温降低会减缓肝脏代谢速度,使麻醉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延长。对于心血管功能较差的患者,低温还可能引发血压波动和心律失常,增加手术风险。体温下降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更严重的是,低体温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作用,可能导致药效异常,进一步影响术后恢复。因此,维持患者体温稳定是确保手术安全的重要环节。有研究表明,保持正常体温可减少40%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容易发生低体温的高风险人群。并非所有手术患者都会受到低体温的同等影响,某些人群的风险更高。老年患者由于新陈代谢较慢,体温调节能力下降,更容易在手术中出现体温过低的情况。65岁以上老年患者低体温发生率是年轻人的2-3倍。婴幼儿,尤其是新生儿,由于皮下脂肪较少,体温流失速度更快,需要格外注意保暖。新生儿体表面积与体重比大,更易散热。接受长时间手术的患者,如大型肿瘤切除或器官移植手术,体温会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超过3小时的手术,低体温发生率可达60%以上。此外,全身麻醉患者比局部麻醉患者更易发生低体温,因为全麻药物会直接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全麻患者体温下降速度是局麻患者的2倍。对于这些高风险患者,手术团队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体温管理措施,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其他高风险人群还包括低体重患者、创伤患者以及术前已有体温过低倾向的患者。

  手术室预防低体温的措施。手术开始前,医护人员会适当调高手术室温度,待患者麻醉稳定后再调整至适宜范围。在手术过程中,患者会使用保温毯或暖风设备,以减少体表热量散失。输液和冲洗液也会提前加热至接近体温,避免冷液体直接降低核心温度。此外,手术团队会尽量减少患者皮肤的暴露面积,并使用无菌巾覆盖非手术区域以保持体温。对于高风险手术,医护人员还会通过体温监测设备实时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采取升温措施。

  结语。手术中低体温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它不仅会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还可能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风险。通过了解低体温的形成原因和危害,医护人员可以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保持稳定的体温。对于高风险患者,如老年人、婴幼儿和长时间手术患者,更应加强体温监测和保护。同时,患者和家属也可以通过术前沟通和术后保暖配合医疗团队,共同降低低体温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