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版 科普

重症患者心理疏导咋进行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4月28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人医院 包晓媚

  在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ICU),仪器的滴答声、医护人员匆忙的脚步,构成了一个紧张而压抑的空间。在这里,患者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剧痛,心理上更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重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如同一只无形的手,紧紧地拉扯着他们的康复进程。大量研究表明,积极的心理状态能显著提升患者的康复几率,而消极的心理则可能阻碍治疗效果。那么,究竟该如何为重症患者开启那扇心灵的“康复之门”,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呢?

  理解重症患者的心理特点。重症患者的内心世界犹如一座黑暗迷宫,恐惧、焦虑、抑郁、孤独感等负面情绪交织其中。他们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充满恐惧,每一次身体的不适都可能被放大为对生命消逝的恐惧。同时,对于疾病能否治愈、高昂的治疗费用,以及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都让他们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长期的住院治疗,尤其是在与外界相对隔离的ICU环境中,孤独感也会如影随形。据权威调查显示,超过70%的重症患者在住院期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比如,因突发心梗被紧急送往ICU的李先生,当他在陌生而冰冷的病房中醒来,看到身上插满的各种管子,以及周围闪烁的仪器,瞬间被恐惧和无助包围。他对自己的病情一无所知,担心自己随时会离开人世,对未来的生活感到绝望,甚至一度拒绝治疗。

  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舒适的物理环境是心理疏导的基石。病房的布置应尽可能温馨,柔和的光线、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都能让患者感到舒适。墙壁上挂着的风景画作,能在一定程度上舒缓患者紧张的神经。医护人员的态度更是关键,一个亲切的微笑、一次耐心的倾听,都能让患者感受到尊重和关心。例如,护士小张在为患者换药时,总是微笑着与患者交流,详细解释每一个操作步骤,让患者在不知不觉中放松了紧绷的神经,缓解了紧张情绪。此外,允许患者携带一些熟悉的物品,如家人的照片、喜爱的书籍等,也能为他们在陌生的环境中带来心理慰藉。赵奶奶在住院期间,子女将她平时最爱的老花镜和一本旧相册带到病房,每当赵奶奶感到孤独害怕时,看看相册里家人的照片,摸摸熟悉的老花镜,内心便能平静许多。

  家属的支持不可或缺。家属,作为患者心灵的避风港,他们的陪伴和鼓励是患者心理支持的核心力量。家属应多与患者交流,分享生活中的点滴趣事,给予他们情感上的安慰。即使因工作等原因无法时刻陪伴在侧,也可借助现代科技,通过视频通话等方式与患者保持紧密联系。以癌症重症患者小王为例,在漫长的治疗期间,家人每天都会轮流来医院陪伴他。他们会带来小王喜欢的美食,讲述家中发生的趣事,还会一起回忆过去美好的时光。在家人的悉心陪伴下,小王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支持,原本低落的情绪逐渐好转,也因此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专业心理干预手段。对于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患者,专业的心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心理治疗师可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别并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例如,引导患者正确看待疾病,让他们认识到积极的心态是康复的有力助推器。在治疗过程中,心理治疗师会通过与患者深入交谈,挖掘其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担忧,然后针对性地进行疏导。音乐疗法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舒缓的音乐能够深入患者的内心,放松他们紧绷的身心,减轻焦虑和疼痛。在一些医院,会专门为重症患者播放轻柔的古典音乐或大自然的声音,如潺潺流水声、鸟鸣声等。许多患者反馈,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他们的心情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身体的疼痛感似乎也减轻了许多。对重症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是一场需要医护人员、家属以及专业心理工作者携手共进的“持久战”。通过深入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精心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充分发挥家属的支持作用,巧妙运用专业的干预手段,我们能够帮助重症患者缓解心理压力,让他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从而更好地促进康复。让我们用爱编织一张温暖的网,为重症患者点亮希望之光,陪伴他们一步步走出黑暗,走向康复的彼岸,重新拥抱美好的生活。